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8-3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安阳市第五中学   付建芳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融合的大背景下,作为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勇于探索更加有效的语文教学途径和方法,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本人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下面,我就结合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谈谈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感想。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增添新翼,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新鲜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寻知识,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若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专心学习的“内驱力”,就会进入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知识宝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再加上多媒体设施进入课堂,充分发挥了声、光、图、色、影的综合效力,为学生创设了更为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兴趣。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助推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情势发生了很大改变。

  比如学习《沙漠的奇怪现象》时,我们寻来了海市蜃楼在城市、在沙漠、在海上形成的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它的形成,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生动描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探索的欲望被唤醒了,这样,自然而然地,他们就爱上了颇有意思的语文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所谓情境,按照建构主义理念,就是指与一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活动情景或问题情境。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产生综合的作用,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有其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为使学生能够准确领会人民对周总理的景仰缅怀之情,渲染课堂气氛,创设与课文相适应的情境,上课时,我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画面,创造一种凄怆哀悼的情感氛围,一张周恩来总理的遗像,一辆缓缓驶过的灵车,一街深深悼念总理的人们,制造了课堂肃穆的氛围,接着,我用饱含深情思念总理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了周总理逝世的日子里:“那是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高山为之恸哭,大海为之涌泪!天地同悲!周总理啊周总理,全国人民都在哀悼您!您为人民鞠躬尽瘁,人民都在想念您!您的心里只有祖国,只有人民!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悲痛之情,声声呼唤着:周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学生们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他们置身在庄严、肃穆的教学氛围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他们沉浸在“哭别总理心欲碎”的氛围中,很快就进入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深深的怀念之中。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比如在学习《黄河颂》时,孩子们课前搜集了许多有关黄河的知识、图片、诗歌、传说、谚语等,课堂上学生眼望着汹涌澎湃的黄河,伴随着雄壮昂扬的旋律,激情诵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是多媒体教学给语文课插上了“翅膀”,带着学子们一颗颗求知的心一起飞翔。

  一些优美的古诗文和现代散文十分讲究意境美,形象性很鲜明,针对其特征,不妨采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例如,教《天净沙·秋思》等一些古诗词时,可参照诗歌中的景物画出一幅幅图景,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把自己想象为诗人,图文并茂,身临其境地学习,这样一方面能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学起来也觉得轻松愉悦。教《我的本命年》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情境,放一些欢快的节日音乐,让学生进入一种过年的情境氛围中,来感受过去和现在过年的异同。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图,让学生想象成一名渡江战士,以图授课,增加课堂生动性。另外,在教诸如《苏州园林》、《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等一些形象性较强的说明文时,可叫学生当“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建筑结构图示,进行情境化教学,从而寓情于趣,使得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课文内容,投入研究学习活动。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能创设特定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学习《爱莲说》时,教师随着古代名曲《出水莲》那悠扬的曲调范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学生情不自禁地随之朗诵起来,课堂教学如坐春风。

  三、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以其参与性强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教育那种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局面,使师生之间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联系渠道和方式,使学生在感受不到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课件设计若能很合理,还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为它可以省去很多板书内容(如课题、作者介绍、生字、生词、文章故事情节、众多人物及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文章内容的框架整理、中心提示等),节约了很多时间,省去了很多无效劳动,自然就会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增加课堂的容量,学习生字、词更准确、更高效,解决课文重难点更容易、更明白,一举多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进入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

  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比如在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时,我从网上搜索到一段关于“海市蜃楼”的新闻录像,两个新闻记者同时边拍录像边解说,一个是在远处的汽车上,一个是远远望着汽车行驶,刚开始,我们远远望到一辆汽车好像是在海水中缓缓驶过,不时还有海浪翻滚着、涌动着!我们都为那辆行驶的汽车而担心!但是,镜头切换,远处的记者发来录像,当我们近距离来看那行驶的汽车时,却发现,其实,刚刚我们望到的在水里驶过的汽车,竟然是在沙漠中!车辙印是那么清晰!让人不可思议!这近乎令人激动的场景,令孩子们惊叹不已,他们被海市蜃楼的奇妙现象所震撼,这种令人惊叹的效果是单纯的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实现的。

  有些课文内容,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候,老师就有必要,适时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比如,我在教学《柳叶儿》这篇课文时,能够合理使用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柳叶儿》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情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知之甚少。如果不了解这一段历史,学生就很难理解文章内涵。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补充介绍了两段“三年自然灾害”的历史背景资料。历史背景资料的出现会给学生以视觉上、听觉上和情感上的强烈震撼,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特殊苦情,引领学生走进一个“苦涩的世界”!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和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使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语文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毫无起色。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发现与探索,使学生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要改变这种状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就要改变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板教学模式。

  把课堂和学习交给学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故乡》这篇文章时,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课前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主要作品、在社会上的地位、影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他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想要了解,这种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得他们上网搜索查询资料,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时,每个学生都能开口发言。这种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索资料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开启未来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金钥匙。

  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争当小“老师”。而学生要想当好小老师,首先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然后还得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思考同学们的习惯、爱好及水平等,所以每一个小老师都很认真很积极很投入,往往效果很好。比如一位小“老师”在讲《迢迢牵牛星》时,课前在网上搜索有用信息,制作成了精美课件,他采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导入,开头就很新颖自然,接着还让同学们讨论叠词的妙处,又让同学感情朗读、背诵,受到同学们的支持、赞扬,然后互评,指出优缺点,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受益匪浅。

  比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课前,先告知学生:让我们一同去网上搜索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看谁找到的最漂亮。于是孩子们就千方百计地去搜寻,去研究,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授课前我们就已经共同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了。而在过去,这一过程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才得以实现。

  运用信息技术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事与愿违,所以我想提醒大家使用信息技术时要注意几点:

  1.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要合理。

  教师设计课件一定要合理。新课程的最大特色就是师生平等、共同合作、探究,让“一言堂”退出历史舞台,但如果为师者不合理设计课件,那么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再次误入“一言堂”的怪圈,只不过是换了身华丽的外衣,而让多媒体“喋喋不休”而已。我在制作课件时,就特别注意合理设计,尽可能做到精简、有效,如:生字、词若让老师或学生一个一个地写到黑板上肯定会很误时,所以我把它制成了一张幻灯片,可以既节约时间,又让学生很准确地看到字形、字音,又准确又高效。又如:文中的各类人物及他们的性格特点,所有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等,老师若是一一写到黑板上,一定是费时费力,于是我把它们制成了课件,播放起来一目了然,清晰调理,学生易于很快理解并进入下一步的思考。再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学生面对文中的人物:皇帝、骗子、小孩说话这个步骤,若是老师比划、解释既浪费时间又不形象,而让多媒体展示出“赤身裸体的皇帝”“狡猾贪婪的骗子”“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图片时,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学生面对他们可以很投入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到很有价值的生活启迪。

  2. 运用信息技术,使用课件要适时。

  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合理,不能滥用课件,要恰到好处地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让它发挥特有的功效。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多媒体课件,教师应视实际情形而定,有些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 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 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势必会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运用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要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它能更好地服务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诗意课堂之融合》课题研究方案    下一篇:微课在小学语文中的有效应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