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音乐渗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地思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0-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情”是任何一位作者创作的内驱力,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音乐,作为无形的艺术,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通过直接感知,让听者从中  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相关的联想,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产生语言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看文学与音乐本是同源的,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人的心灵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语言是没有旋律的音乐,音乐是没有语言的旋律,把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是何等境界!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具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充满着人文关怀,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情文并茂的名品佳作,文章的字里行间与结构安排及意境渲染中倾注了作者浓浓的情,寄托着作者深深的爱,一种音乐美流淌其间,有些篇章本身就是歌词,有些篇章由与之相关的音乐作品,有些作品就是介绍音乐家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去发掘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精心设计与匠心独运的安排,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将教师的心,学生的心,作者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在灵魂深处和作者的情怀溶为一体。基于此,在语文课堂里适时地引入音乐,让音乐成为语文课堂里的另一种语言,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相关的情感体验,还是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下面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至情至性之言,恸恻人心矣”,语言文字承载着情,课文内容的不同体现的情感亦不同,课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奠定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让孩子顺利地和文本、作者、老师、同学进行对话,形成情感的共鸣。而音乐反映着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情感,通过听觉作用与人的大脑,使人产生各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很显然恰当的音乐能帮助文字在孩子们心田洒下一颗情感的种子,也为课堂营造了相应的氛围,当孩子拥有了这颗种子,文字也就能够在孩子的心灵生根、发芽,孩子伴着音乐在文字了徜徉,仿佛身临其境,体验、感悟到文字传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在人文情感的关怀下,孩子的智力得到启迪、情感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发展……让孩子语文素养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正是有了上述的思考,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就充分考虑到音乐的形象性和感染性,根据文本内容的内涵及情感表达,选择合适的音乐在课前播放,让音乐来给孩子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奠定该篇课文的基调,让孩子自然而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情感经验,正如一首曲子的过门、前奏,其作用就是为整首曲子奠定了一个基调。
 
  在教学《理想的风筝》前,自己在与文本临距离的过程中,深深的被字里行间蕴含的催人泪下的情所感动,作者苏叔阳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身残志不残的刘老师的点点滴滴,刘老师用残缺的身体,演绎了最完美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理想,这在作者心里投下一只只展翅飞翔的风筝,升腾成每个人心里的理想风筝,这也给每一位读者的心理带来了震撼人心的激荡。为了让孩子在走进课文伊始,建立对文字的感性认识,打通文字和读者内心情感的关系,于是有意识的选择与课文内容基调相似的乐曲——电影《新德勒名单》中的一段插曲,确实,在实际教学时,课前我就播放该乐曲,深情而悠扬的乐曲飘扬在教室的上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音乐带进去,抚静了孩子林上课前的浮躁的心绪,在婉转的音乐氛围中开始了上课,紧接着开始播放与文本相关内容的图片,问学生: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旨在调动孩子与文本相关内容知识储备,进入到积极的思考,激发起相似的情感体验,虽然此时孩子才刚刚与文本进行情的交流、认识的融合,伴着旋律良好的开始直抵孩子心灵,为后面与文本的深入的对话做好了铺垫。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音乐是一种形象的思维,对音乐的欣赏更需要经跳动的音符幻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优美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文字的留白也带给读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体验。为了让孩子更好的体验文学作品的巨大魅力,在课堂上有效地补充恰当的音乐,既可以弥补教师苍白无力的语言描述,有效地诱发学生对文字背后内涵的想象,深刻的体会到作品表达的真正意图,也让学生的思维向广阔性和深度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鉴于此,音乐作为与文学同源的特点,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帮助学生处在生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状态中,同时能够帮助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我同样有上述的收获,在当代安史之乱的背景中,诗人杜甫一直期待河南河北一带能够被朝廷收复失地,直到公元763年,河南河北才被官军相继收复,这消息怎能不令人“喜欲狂”,但从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经历中,我们对于诗的理解不能就诗论诗,而应该站在更加广阔的时代背景、诗人生活经历的基础上,于是抓住从诗中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杜甫这种喜欲狂的心情?为教学话题,在交流诗中第一句时,以“泪”字为突破口,从诗人曾经的泪谈起,出示《春望》,随之而来的一曲《乱红》飘荡在教室里,婉转的笛声带来不尽的凄凉,渗透在每个孩子的心灵,触摸到诗人那颗因国家满目疮痍而充满哀伤情怀的心灵,“安史之乱”让诗人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有乡难回,在音乐里,在历史背景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幕幕,此时:这是怎样的泪?这泪里包含了什么?的问题,学生无需用苍白的语言赘述,就已迎刃而解,然后教师相机提出:和当时的泪比,今天的泪是怎样的泪? 杜甫为什么这么高兴?他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来!在情境中,学生浮想联翩,真情实感涌于笔端。我想,在这样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音乐开启了学生的想象,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为孩子发展的道路上有垫上了一块铺路石,从而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曲径通幽别有天
 
  当我们沉浸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时,你会随着作者情的变化而喜怒哀乐,甚至会感叹作者就像魔法师一样,让文字变得如此富有魅力,让你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对于任何一篇名品佳作理解起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一篇课文的教学也不是一陈不变的,要带着孩子经历“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逐层深入的理解作品的主题,达到对作品内涵及情感的深层把握,从而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那么,此时恰当的运用音乐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形成顿悟,发现作品中蕴含的别有洞天的神奇,真正走进作品、作者的心中。
 
  小学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艾滋病小斗士》,课文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敢于与病魔、与社会、与偏见斗争的勇士——恩科西,读完全文我们仿佛看到那样瘦骨嶙峋的黑人男孩,骨子里呈现出与死神顽强对抗的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以及在世俗偏见面前的勇往直前,我们也仿佛听到恩科西一次又一次的呐喊:我要上学!我们需要关爱!我要成为艾滋病专家!……这样一位饱含对生命的眷恋、对艾滋病人的爱、追求自己美丽的梦想的孩子的离去,我们怎能不潸然泪下!课文虽然描述了全球关注的问题,但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离他们的生活还是很遥远,要深刻地把握文字所传递的主题和情感绝非易事!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选取的《三年又三年》这首充满哀伤深情的曲子,确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精读课文教学伊始,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挖掘出学生对于课文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说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为什么说人类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呢?以此作为整堂课交流的话题,学生自主提出学习问题,学习起来自然更加积极主动,但在交流中,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对于恩科西遇见的巨大的困难很难有深刻的理解,于是通过创设情境、交流对话、一唱三叹等方式,引领学生在文字里走个来回,循着文字帮助孩子升华对恩科西的崇敬与不舍之情,指导学生朗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感叹及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痛切的话语时,就悄悄播放了《三年又三年》这首充满哀伤深情的曲子,学生在前面积累理解的基础上,很快就被音乐带入了我们所要预期达到的情感中,形成了顿悟,对全文内容及情感一下子豁然开朗,明白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深切地感叹、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切肤之痛,联系前文孩子也更加深刻的明白恩科西的所作所为,在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中,我们也分明感受到学生体会到了情感,充满了对恩科西的不舍与崇敬,将课堂推向了一个高潮,继续在音乐声中,孩子们写下了自己的切身体会,有对恩科西的敬佩与赞叹,有对冷漠人们爱心的呼唤,有对政府官员对艾滋病人的尊重的呼吁……
 
  ……  ……
 
  其实,当我们真正走进音乐与语文的世界里,你会发现音乐就如高山中流淌的一股清泉,和语文相辅相成!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真的可以让语文课堂的魅力增加,而最终借此传递一种学习的语言,让孩子更热爱语文,让孩子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南湖二小  窦丽
 
  此文获江苏省、南京市论文评选三等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趣味联想识字让低年级识字“乐””起来    下一篇:浅谈三年级写景文章教学模式与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