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议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深度与广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9-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的学习不外乎是内容和语言的学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都属于内容方面 ,语言的学习可以大到布局谋篇、小到品词析句、读写结合、构词构段……《课程标准》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宽泛的教学阶段目标,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就要因篇质宜,紧紧抓住一个让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点。通常这个“点”的准确定位应该通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段目——本册书的单元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三位一体而定。研究教材时,深入挖掘教材,在这个“点”上,以教材为例,拓宽学生的学习宽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背景文化入手

  在语文学习中有些名人名篇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理解起来会很难,大家也都知道,没有理解的死记硬背所学来的知识是空中楼阁。例如:《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匆匆》、古诗文教学……这些文章要么选自经典名著,要么出自名家之手,要么讲出名人的故事。如果只是简单的停留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上有些浅尝辄止,是否可以结合文章背后存在的“文化”层面,使得阅读课的学习更多些内涵呢?

  教师要充分了解写作背景、当时的文化背景,将其或是以引语的形式,或是以创设情境的形式,或是以背景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是朱自清先生写的《匆匆》。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28日,距学生生活的年代相差较远。单从文章表面学习它,或许 “珍惜时间”的道理只是像贴标签一样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朱自清”三个字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符号。不会有太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我们恰当的引入作者的生活背景,让这个历史人物走进我们的世界,学生从他的故事中想象他的生活,感受他的感受,那么,“匆匆”就会变成从一种历史的无奈变成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忧郁的遥远的朱自清先生就会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孩子们的朋友,一个生活的导师,与孩子们对话,激励孩子们的珍惜时间、立志成才。

  例: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听听作者的倾诉”——“感受作者的内心”——“开启自己的心扉”——“与作者、大家说说我的心声”这几个层面展开学习。在背景故事的引入下,建立一个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和作者对话。

  这样,这篇阅读课文的主干就建立在作者——学生、学生——作者的立体空间中,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学习,既顺其自然,又游刃有余的囊括了本课表达方法、语言积累等方面的学习,还在学生的“写”中学以致用。拓宽了学习的尺度。

  以上,只是通过对部分课例对于恰当使用“背景文化 ”进行“走进”——“拉出”——“内化”的立体方式进行的阐述。需要注意的是大量的写作背景资料要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语言、适当的运用到课堂上,切不可和盘托出,充斥了本课学习的主干。

  (二)从文本情感点入手

  叶圣陶先生说: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章是作者情动于衷,溢于言表的产物。“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这个“魂”,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会使学生愉悦地畅游在文本的海洋中,充满灵动性的语文课堂才能迸发出真诚的智慧,达到师、生、文三者的共鸣,从而进行一次次精彩的精神旅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达到文、理、情相通的境界。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例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七自然段,展现了“我”的内心活动,当邱少云烈火烧身时,我“紧张”、“担心”、“矛盾”、“焦急”、“痛苦”,表现出情感的复杂性,烘托了邱少云烈火烧身时令常人难以忍受的危险处境。教学时,要抓住“我”的复杂情感,让学生细品情感的差异。

  当然,立足好了“情感点”,教师以富有神采的语言为桨,以点燃学生的激情为动力,在步步深入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中畅游。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在一个用情渲染的场里融合在一起,碰撞的是智慧的火花、学习的奇迹。

  (三)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

  有的课的学习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一读就能想到自己的生活,要想在这些课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投入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在读文的过程中做精神旅行。我们要把握好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收获,帮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建立生活、学校、文本间的立体联系。

  例如:现在的孩子多数只能表扬,不能批评,顺境中成长的多,受到的挫折少。《“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在思想性方面,给学生们做了极好的诠释。为了使学生深入认识到“要客观的辩证的看待问题,这样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我采用“调查问卷”和结合生活实际“续写诗歌”的形式把学生的生活和作者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辨明这些评价背后的想法是否对自己的成长有利,学生学着接受生活中的不同声音,课后发现许多孩子的思想发生了转变,顶牛的少了,家长也反映孩子变得懂事多了。

  (四)从文本的空白处着手

  在分析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深入体会文章的中心时,巧妙地利用文中的留白处是一种极好的方法。文本中那些“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沉默之处”,只要适当的穿插、引用一些文中尚未提及,但真是发生的事情、经历,往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原来的理解、感悟、体会上再次发生情感的震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拓展资料的方法深刻理解句子的含义。

  在分析“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句话时,老师说:“父亲此刻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父亲被囚禁了十几天,真的什么也没有发生吗?”学生脸色开始凝重起来,纷纷猜测李大钊同志受到的折磨。

  这时,老师相机出示资料: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他双手的指甲……

  学生在了解了这一背景后,再回到文本,读起来,情绪越来越激动。老师顺势引领孩子们理解“安定”“沉着”两个词,学生再谈体会时,不是干巴巴的讲空洞的话,而是发自内心的敬佩。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顺势出示文中“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沉默之处”的补充资料,就能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本来普普通通的“安定”“沉着”变得不再普通了,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孩子们就能读懂“安定”“沉着”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父亲对于革命的信心,对党的忠诚。这正是空白处挖掘的妙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这话讲得很有道理。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现代化的生活实践中,在开放的国际社会中,在人类思维日新月异的飞跃发展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崭新的形式。我们如果用“语用思想”认真钻研教材,习惯用艺术的手法去走进文本、仰视学法、俯瞰教法的心态去面对每一节生动鲜活的课堂,积极提高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像美丽的大自然一样会展现更立体、更生活化的风采,深受学生的欢迎!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农村小学作文分步教学    下一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