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存在的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2-07-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笔者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态度,对新三维目标的理解,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等四个方面,对内黄县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制定教学目标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语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学校创造条件、教师理解新三维目标及制定目标的方法三个方面提出正确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对策,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引 言】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有序地推进及教育信息化顺利开展,现代的教学手段得到推广,带来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资源,新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协作、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育大环境的改变,迫使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应顺应这种新的教学环境。

  一、教育信息化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而提出来的,是指在教育教学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程[1]。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教育中的渗透,使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也产生很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掌握知识”到“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实际就是知识目标,主要是关于教师需要传授哪些知识,学生学会哪些知识。然而,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语文不是单靠传授可以习得的,更多的在于学生自己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资源进行自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知识的发展越来越呈指数倍增趋势,这就更加要求语文教学在强调扎实的基础的同时,特别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更有效的学习,以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2]

  (2)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有效整合的过程,最终实现的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1],信息化教育,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主动通过意义上的建构方式获得知识,实现自主、创造性的学习,达成教学目标。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决定了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建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扮好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获得各种资料和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而达到自主建构,完成教学目标。

  (3)由“知识性目标”到“发展性目标”。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冷漠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2]。新课程确定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和情感体验。语文作为人文性最强的学科,其独特性决定了制定教学目标更要注重多元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具有严重“分科主义”倾向的课程结构[2],在语文教学中只单单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然而,众所周知,学习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与其它各学科有着内在联系。针对这个问题,新课程改革提出,各学科都应力求与相关学科互相融合,使课程内容跨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2]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大量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更加促进了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因此,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重与其它学科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全面发展。

  (5)由“书本”到“生活”。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离开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传统课堂过分注重书本知识,以教书本来学语文,难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新课改提出,各学科都应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进而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

  二、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语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现状研究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语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中小学语文教师正确制定出适合信息化环境的教学目标,促进教育信息化更顺利、更健康的开展。研究对象是内黄县第四实验小学和内黄县实验中学的部分语文教师。

  本课题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是内黄县市第四实验小学和内黄县实验中学的部分语文教师。实地观察,通过听课,了解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采用的主要教学媒体,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访谈,通过与语文教师交流有关教学目标的问题,初步了解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为设计调查问卷做准备。

  研究的内容涉及5个方面:1)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对新三维目标的理解程度。2)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态度,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是否认真;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将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相联系。3)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4)信息技术对教学目标的影响程度。5)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看,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开放性问题)。

  根据需要,首先与内黄县市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对有关教学目标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读有关教育信息化和教学目标的相关文献,据此设计了调查问卷。该问卷共包括11个选择题和1个开放题,最后一个开放题可以了解到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为提高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笔者与在第四实验小学一线工作的几位语文教师进行商讨,由他们先来填写调查问卷,根据测试结果和实测对象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问卷发放方式是直接到语文组办公室,当场发放,当场回收,问卷回收率是100%,有效率是90%。

  (二)调查现状的统计与分析

  下面是针对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对新三维目标的理解程度。

  表1:中小学语文教师对新三维目标的理解程度

  问题选项

  A

  B

  C

  D

  问题1

  总是(2%)

  经常(80%)

  很少(18%)

  从不

  问题2

  没有联系

  联系不大(5%)

  彼此相互联系(95%)

  表1结果表明,80%的教师经常按照新课改中规定的新三维目标制定教学目标,95%的教师认为新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彼此相互联系。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语文教师已经有了按照新三维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的意识与追求(尽管大多数教师并未将制定的新三维目标贯彻实施)。

  (2)对制定教学目标的态度。

  表2: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制定教学目标的态度

  问题选项

  总是

  经常

  很少

  从不

  问题3

  0

  51%

  49%

  0

  问题4

  0

  22%

  73%

  5%

  问题5

  0

  0

  93%

  7%

  表2结果表明,几乎一半的教师“很少”认真制定教学目标,73%的教师“很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会从学生角度考虑,93%的教师选择在制定教学目标中“很少”会涉及到其它学科。这表明,一部分教师会认真制定教学目标,但缺乏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考虑,而且,大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很少涉及到其它学科,还有一部分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不够认真。

  (3)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图1

  1

  1

  图2

  图3

  如图1所示,68%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30%的教学理念是“以教为主”。如图2所示,在针对“经常采用什么方法达到教学目标”这个问题中,占80%以上的有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练习法,占20%的有演示法、合作学习法,占10%的有任务驱动法,只有2%的教师选有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法。这说明一部分教师已经有了新的教学理念,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并未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实际教学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图3所示,41%的教师认为教学结果经常会达到教学目标,34%的教师则认为很少会达到教学目标,还有25%表示从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4)信息技术对教学目标的影响。

  图4:教学中会用到信息技术的环节

  图5: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的教学目标的类别

  图4结果表明,94%的教师选择教学的任一环节都不用信息技术,20%的教师标明“条件不具备”“示范课才用到信息技术”等,图5结果表明,针对“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哪类教学目标”这个问题,95%选择其它,大多教师很少用到信息技术,对于信息技术的作用自然不大清楚。

  (5)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看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的问题。本题是一道开放题,60%的教师填写了“无”,40%的教师认真填写了该题。据统计,观点如下:a) 学生人数多,目标不好实现。b)目标笼统,没有实质性意义,目标的书写过于形式化。c)教学目标具有局限性,影响课堂的灵活性。d)情感目标的制定不好把握,且不易测量。e)教学条件的简陋限制教学目标更精彩的完成。f)缺少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欠缺。g)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内容较少。h)在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课外与课内知识衔接处有缺失。

  三、确定教学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师在确定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目标时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有教师自身的因素,还受到目前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确定的态度偏颇

  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大多数教师对写教案存有排斥心理,他们大多在讲课之前从不写教案,教案是在学期末为应付检查迫不得已照抄教参得以完成。问卷调查显示73%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否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中,选择了“很少”,93%的教师选择在制定教学目标中很少会涉及到其它学科。这表明,大多教师会认真制定教学目标,但缺乏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考虑,而且,大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很少涉及到其它学科。

  谈及不愿写教案的原因,一线教师们的观点如下:自己教书多年,早已心中有数;课前写好教案,定好目标,反而束缚了课堂的灵活性;学生人数多,硬件设施不完善,课前在教案中写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好把握,目标不好实现,可见,一线教师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有着他们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这与学校管理过于注重形式化有密切的联系。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制定教学目标时很少从学生角度考虑,也很少涉及到其它学科,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一线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目标不具备可操作性

  问卷调查显示,41%的教师认为教学结果经常会达到教学目标,34%的教师则认为很少会达到教学目标,还有25%表示从不能达到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目标太过笼统,不具备可操作性。例如,《一分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学习课文,理解并把握文意,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2)认识本课的生字。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析上述目标,“理解”反映学生学习的目的,但学生怎样才算理解了,尚需要更明确、具体的标准。“认识本课的生字”需要认识那些生字,达到怎样的程度,也需要一个具体的标准。第三点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怎样才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也应有个量化的标准。总之,教学目标作为一个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向,我们还是应尽量使目标的表述更具体,更易于操作。

  分析其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态度不端正,大多认为教学目标没有用,直接照抄教参完成,导致目标自然不具备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是源于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教学目标的作用和意义。

  (三)没有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调查结果显示,73%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否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中,选择了“很少”,还有5%的选择了“从不”。这说明广大教师已经有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然而,事实上,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只是偶尔才会站到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由于长期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中仍更多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过多的还是在考虑如何讲好一节课,其教学目标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目标只注重书本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93%的教师选择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很少会涉及到其它学科,还有7%选择了“从不”,这说明广大教师只是偶尔才会涉及到其它内容,更多的是为传授知识而制定的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呆板,缺乏创意,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一线教师缺乏对语文学科特点的具体把握,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学习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与其它各学科有着内在联系,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应与其它学学科,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对新三维目标的理解不正确,新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而不是单有书本知识

  (五)目标实现方式单一

  讲授法、练习法仍是广大语文教师的最爱,不可否认,这两种方法对传授知识与技能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例《我的信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熟练说出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以上这个教学目标考虑到了三维目标,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整合,这可以说这是该教学目标的优点所在。但是,也可以看出,该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诵读法”,如果将知识与技能目标改成“分组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能熟练说出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改为“通过观看居里夫人锲而不舍、认真做实验的画面,结合文本阅读,启示学生磨练意志,热爱科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用到了“合作学习法”“演示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硬件设施不完善,是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原因,学校没有配备多媒体,本来通过演示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条件不具备而无法实现,学校没有网络教室,基于网络探究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也不能得以实现。

  四、信息化环境下正确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对策

  根据调查所发现的问题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中小学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正确制定教学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校应为教师实现信息化教学目标创造条件

  广大教师之所以偏爱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习惯利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新技术来促进教学,一个原因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一时很难改变,另一个原因就是硬、软件设施跟不上。据笔者了解,以内黄县地区为例的县直中小学教室没有配置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是在观摩课和示范课时才会用到。因为缺少硬件设施,教师制定的适应信息化环境的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没有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的目标就无法更好的完成,直观教学、演示法教学等也受到限制;没有与Internet相连的网络教室,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就很难实现。硬件设施上完善了,也并不代表广大教师就可以采用新技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笔者所在单位第四实验小学现已在六年级的几个教室配备了电子白板,但据我所知基本没有派上用场,其原因除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之外,还有就是广大教师在运用新技术上没有得到良好的技术培训。总之,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信息化教育,就必须完善信息化的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对广大教师的技术培训。

  另外,为了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应缩减班级学生人数。据笔者了解,内黄县县直很多小学班级的人数大多在100人左右,这甚至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班级人数的两倍。笔者所在的第四实验小学班额偏小,但也远远超过标准班的人数。造成班级人数如此多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不做研究。然而,班级如此庞大,单单课上维持纪律就是项艰巨的“工程”,想要精彩的完成教学目标谈何容易?

  (二)教师应正确理解新三维目标

  笔者曾看到过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作品情况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体味重点句子的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大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呆板的按照以上格式书写目标,认为这样就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在各种各样的教案检查中 ,没有按照上述格式写的教学目标被认为不合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没有很好的体现“三维”目标,只有写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才是体现了新三维目标。但究竟什么是新三维目标?上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怎样联系的?对于这些教师似乎并不清楚。实际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最基本的目标,是实现其它目标的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终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升华;而过程与方法则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介,起着桥梁作用。[3]教师只有深刻的理解新三维目标的真正内涵,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确定教学目标。

  (三)教师应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正确确立教学目标,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1]现代学生观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相比,在诸多方面的力量都显得比较微弱,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将上述4.2中的《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稍作修改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体味重点句子的含义。过程与方法:根据课后习题的提示 ,欣赏性的阅读课文,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修改后的目标中,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目标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制定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空泛,是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之一,也是广大教师认为教学目标无用的主要原因。就像射箭要有箭靶一样,教学实践也需要方向标,这个方向标就是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因而教学目标应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曾见过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惊弓之鸟》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书写本课的生字词。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解疑中理解课文内容。3、仔细阅读最后一段,感悟语言表达的有序和逻辑的严密。4、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善于观察分析的习惯。这样的教学目标太过笼统,稍做修改可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缺少可操作性,缺少完成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的描述。修改后《惊弓之鸟》教学目标如下:1.准确认读“魏、弦”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弓、魏”等12汉字。通过分解词语、查字典、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等方式,随文理解“惊弓之鸟、悲惨、愈合、能手、大吃一惊、信不过”等词语的意思。2.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解疑中理解课文内容。练习分角色感情朗读课文。3.围绕最后一段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感悟语言表达的有序和逻辑的严密。4.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很显然,修改后的目标,具体、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中阐述了达到目标的方法,真正的对教学起到导向和诊断的功能。

  3.加强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与社会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语文与数学,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有关,是学习这些学科的基础,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融会贯通,主体研究的意识,也有助于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价值意义,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新课改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生活中善于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比如:在学习类似《草船借箭》具有历史性的文章后,可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在学习一篇类似《春》的散文时,可引导学生用画笔描述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或者用借助计算机来做出一张春景图;在学习了类似《桂林山水》的文章后,可引导学生去了解全国其它旅游胜地……如此这样,将语文与其它学科,与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束语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学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能力,然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广大语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考虑,也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对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态度,对新三维目标的理解,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等四个方面对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统计与分析提出确定教学目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正确确定教学目标的建议,为实现信息化目标创造条件,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正确确定教学目标。由于本研究调查对象仅局限于内黄县地区,调查范围不够广泛,结果分析可能不够深入。后续研究中,要尽可能多地查阅资料、了解一线教育现状,以全面发现问题、深入分析其原因,提出更为切实可行的建议!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