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数学计划总结

谈统计教学中如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所属栏目: 数学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4-05-17 点击次数:
来源910 w.Net

  六年级数学新知最后一个单元是《统计》,除了认识扇形统计图外,增加了原先教材上根本没有触及的“众数”和“中位数”,这是全新的概念,学生没有半点认识,教师以前对之也没有多少了解。

  于是,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让学生提前预习,之后再组织教学,感觉轻松一些。因为对于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不难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表示整体状况;而“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那个数,表示集中情况;“中位数”则是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哪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表示中间量情况。

  关键在于后面的习题,如何准确地辨析用哪个统计量能合适地反映整个情况。学生受到以前所学平均数的影响,往往对于平均数有“好感”,一些情况都会觉得用平均数这个统计量比较合适。

  如“练习十六”第1题,出示男女两组同学(各十位)身高统计表,先让学生分别说说男生组和女生组身高的众数,男生的众数是153,女生的众数是148,然后求平均数,得出男生平均身高151.5厘米,149.9厘米,说说这里的众数和平均数分别表示什么实际意义,最后一问是: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男生的众数具有代表性,理由是男生的众数153与平均身高151.5相差1.5,而男女生的众数148与平均身高149.9相差1.9。听来似乎有理有据,但却忽略了众数的本质,因为男生的众数153只有三个,而女生的众数148却有5个,所以女生的众数才更具有代表性。学生感觉仍然迷惑,因为这里比较的是哪个众数更具有代表性,当然多一些的才具有代表性,而无需考虑其与平均数的接近状况!

  第2题航模小组8架飞机分析试验的飞行时间如下(秒):8、18、14、26、29、27、23、31,学生先求平均数是22秒,中位数是24.5秒,接着是“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的飞行时间比较合适?学生仍答平均数,因为平均数反应平均水平、整体情况呀!在此,引导学生比较分析:8架飞机中有几架高于平均数22秒,又有几架低于平均数22秒?从而发现高于22秒的由5架,而低于22秒的只有3架,因为有1架远低于22秒,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八架飞机的飞行时间,而采用中位数是24.5秒更加合适。第三问“如果A飞机不飞,其余七架分级飞行时间的平均数是多少?用它来代表这些飞机的飞行试验水平,你有什么评价?”因为现在去掉了8秒这一极端数据,计算得出平均数为24秒,于是学生答曰平均数可以来代表这些飞机的飞行试验水平,似乎挺有道理。而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是“现在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以前的平均数”,这一巧妙的回答更有可比性。

  第3题某公司10位员工不同职位三月份的工资收入统计:5000、4000、1800、1500、1200、1000、1000、1000、1000、500。学生先按要求算出平均数(1800),中位数(1100)和众数(1000)。你认为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份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次学生都不说平均数了,也知晓因为5000、4000、500等过高和过低的极端数据影响平均数;但大都认为是中位数1200。确实,中位数比平均数代表性强,但这里出现了4个1000,所以众数才具有代表性!

  在习题的练习和深入比较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一组数据中一旦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极端数据,平均数便不具有代表性,中位数位于整组数据的中间,比平均数作代表更合理。而一组数据中众数的个数特别少,也不具有代表性,必须拥有一定量的众数时,它才具有代表性。随着学习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对于这些生活中的体积现象,对于哪个统计量更具有代表性也将增加新的认识和体验,逐步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来源910 w.Net
上一篇:初中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二    下一篇:数学教学随笔:万变不离其宗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