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4-05-17 点击次数:
来自初中
教师 9 1 0w.Ne t

  【摘要】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发动机。但一部分的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刻,没有深入研究,导致课堂效率不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从课堂教学问题有效设计的原则、课堂教学问题有效设计的策略、课堂教学问题呈现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问题设计 原则 策略 呈现方式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如果把一堂精彩的数学课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那么课堂内容便是它的根、数学思想是其干、智慧设计是枝、精彩呈现是叶,学生有成是果。评判一堂数学课是否精彩就看其枝叶是否繁盛、果实是否硕累。

  一、问题设计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时,我们可以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这会创造出奇迹。”所以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2、全面性原则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发问,培养创新精神。

  3、启发性原则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答案,学到知识。要避免那种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

  4、递进性原则

  《学记》中讲: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共目。这就告诉我们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应该先易后难。钱梦龙老师也曾这样说过:先问一些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所以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5、灵活性原则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6、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问题必须有针对性的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重点、盲点、模糊点、发散点等)来设计。而要围绕关键点设计问题,必须先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这些原则,归纳起来,就是在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角度、难度、跨度、梯度、广度、密度。

  二、问题设计的策略

  本着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通过自身实践与平时课堂观摩,笔者探索出了以下几种课堂教学问题有效设计的策略:

  1、课堂问题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情趣,发人深思,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不要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先巧妙地举了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哪?”。

  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启动了思维,学生会牢固掌握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2、课堂问题设计要关注全体,分层提问。

  我们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照顾到班内的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力争做到由易转难,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从而实现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例如:针对“学困生”设计一些关于记忆型的问题;针对“中等生”设计一些理解型的问题;针对“优等生”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注重发展思维的问题,要求他们能够进行综合分析,进行创造性的回答。这样的提问会使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课堂问题设计要在“最近发展区”。

  课堂问题设计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

  4、课堂问题设计要具备层次和梯度。

  老师在突破难点、重点时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重点、难点。通过教师启发引导,把问题一个个地提出,又一个个地被解决,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有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5、课堂问题设计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好的课堂问题设计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根据课堂问题设计,提问后要耐心等待,课堂提问的发问间隔时间还是一个很有讲究的学问。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事实性的低级认知问题(主要是考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等待 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批判性、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研究表明,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1分钟增加到3至5分钟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作出更多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明,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即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三、问题的呈现方式

  在以上策略支撑下设计出来的问题又如何呈现呢?又需注意什么呢?

  我认为大概有这么两种方式:一是教师自己用语言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一个个地表达出来。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后引发学生思考,最后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的认识,这样一个个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相应的技能,学会了学习。二是教师利用媒体(书面或小黑板或投影设备)把所有要引领的问题全展示出来,(有的是部分出示)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索思考和学习,然后进行讨论交流,最后也得出正确认识。

  在呈现的过程中需注意主次分明(“主要几个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具有“一问敌许多问”的艺术效果。);循序渐进(由易而入难,由浅而及深。);因人而异(呈现问题时应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包括学生个体心理发展水平、 认知结构。)。

  结束语

  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与呈现正是这种星星之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来自初中
教师 9 1 0w.Ne t
上一篇:例谈初中数学问题设计策略的实践与应用    下一篇: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