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校科室范文 > 教导处范文

古筝社团实施活动方案

所属栏目: 教导处范文  更新时间:2024-05-31 点击次数:
初中#教*师网

  一、【课程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艺术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肩而行,起到相辅相成的重要性。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以及专业人士认为艺术修养对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密切联系,所以让从小就让孩子在学习音乐中熏陶中享受美育的教育,对孩子的心智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的社会更需要开拓型、复合型人才。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更需要具有全面的技能、修养、审美品位、创新能力的人。秉承我校“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积极响应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任务。1、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是素质教育的需要。3、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4、是教师个性释放与专业发展的需要。5、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需要。

  器乐学习具有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古筝学习,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美的旋律的追求;二是古筝教育是培养团体精神的一种好形式;三是古筝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四是古筝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是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感受、自己体验的形式来实现的。

  器乐学习具有美育教育功能。学生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优美的演奏,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美的心灵。这种持之以恒的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成举止美、行为美、人格美、道德美,使学生的外在形体和内心人格形成美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和集体合作能力。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本课程拟通过个人独奏训练、集体合奏表演、心态调整三方面结合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自信、丰富舞台表现、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提升合作表演的能力,能用古筝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磨砺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以及创新精神。

  具体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古筝的演奏,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表演艺术。通过古筝表达学生心中的“真善美”。了解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古筝”特殊的韵味和历史文化。通过练习、欣赏、表演等活动,使学生感知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古筝音乐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描述不同古筝音乐类型的特点并能表演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了解河南、浙江、陕北等地古筝名曲,同时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3、情感目标:能够在整个古筝课程学习中,体验古筝带给我们的热情与合作学习的欢乐,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培养学生主动关注音乐,乐于合作,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经过刻苦的训练,磨砺学生的毅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并真正地热爱古筝。

  三、【课程内容】

  1、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古筝技法的训练、基本功训练(如快四点、大搓、小搓、摇指等)等。2、古筝乐曲学习:技法组合、不同地区的经典曲目、创编合作表演等

  3、让学生感受了解不同流派的古筝音乐风格,在平时主要学习一些传统筝曲和现代筝曲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表演能力以及对各个不同流派筝曲特点的了解认识和表演;同时也会排练一些成品以便参加学校或其他地方组织的演出或比赛。

  四、【课程实施】

  本课程在三——六年级开设,主要由石思老师负责,实施过程中要求老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1、严格制度,加强管理。坚持做到定点、定期,定时组织学生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动作指导,组合编排等;

  2、认真准备,精心辅导。辅导教师提前制定活动内容,及早备课,认真组织,并进行活动记录。

  3、关爱学生、保障安全。保证活动场地、器材设施等的安全性,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指导。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1、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1)激励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2)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专业发展。

  2、评价方法

  (1)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过程、情感、态度、能力发展、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激励评价,每一个主题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就学习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评价和记载。

  (2)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并进行激励性评价。

  (3)通过比赛、表演等各种类型的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初中#教*师网
上一篇:形体训练社团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下一篇:乡村少年宫活动方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