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校科室范文 > 校长办公室范文

小学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所属栏目: 校长办公室范文  更新时间:2024-07-29 点击次数:
文 章来
自初中 教师
网 w w w.91
0 w .Net
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结合我校当前发展现状实际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办学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策略,特制定青龙实验小学新一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一、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学校始建于1941年。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接纳了九所村小的生源与教师,形成了规模办学的格局。2010年,学校异地重建,2011年创成常州市优质小学,2019年成为常州市新优质学校。现有3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20名,在编教师77名,聘用制教师4名,平均年龄40岁,行政平均年龄42岁。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5人,小学高级教师41人。在过去三年里,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节水型学校、江苏省优秀少先队集体、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四星级先进集体”、常州市文明校园、常州市新优质学校、常州市优秀小记者站等多项荣誉。
(二)发展基础
1.常规管理科学规范。学校坚持依法办学,坚持“民主、和谐、高效”的管理理念,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了“分级管理、部门负责”的管理思路,尊重教师发展需求,引领管理团队、师资队伍持续成长,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非常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为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适合的发展空间,对凝聚队伍、激发人气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2.课程建设特色彰显。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不动摇,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丰富课程生活。自主研发了市品格提升项目、市高品质发展项目“科技种植育人”课程,以课程为抓手,“种出”学生高品格。围绕办学理念,学校精心打造了青小体育“生长”新样态。“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也得到了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学校形象逐步提升。
3.教师群体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稳定,综合素养提升。三年来,新增常州市学科带头人一名,市教坛新秀3名,区骨干一名。在市、区常规调研中优良课率均达到100%以上;学校教师29次在市、区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9位教师获区基本功比赛一、二等奖;50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评比中获奖。
4.学生素养综合提高。学校依托特色课程和社团活动,融合校园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长程设计、综合渗透、整合融通等策略,创生校园新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释放潜能,每个生命得以个性化生长,校园变得生机勃勃。三年来,学生在参加省、市、区各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三)面临挑战
1.学校文化有待明晰以科技特色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虽初见成效,但对学校文化发展的内涵和路径还尚待明确和提升,精致化、特色化办学目标有待进一步挖潜。需进一步围绕办学理念,思考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凝练学校文化,有效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内化为全体青小人内在的行为自觉和精神力量,从而提升办学品质。同步的校园环境建设与布置也要与校园文化一脉相承,清晰可见。
2.师资队伍有待强。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目前,虽然学校骨干教师已占45.3%,但是学科教师发展不平衡,高层次骨干力量还比较薄弱,五级梯队的教师培训体系还不够完善。另外,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主动发展内驱力不足。
3.内涵发展有待提高。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加快,青龙板块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发展,周边名校林立,新建学校正在加快建设,学校面临发展机遇和全新挑战。学校需要整合多方资源,整体长远规划,通过高品质、特色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从文化熏陶、品牌打造、精细管理、课程建设、师生成长等方面提升办学竞争力。
二、学校发展目标
(一)核心理念
学校坚持以“教育即生长”为教育哲学,秉承“为每一个生命全面而有个性地生长”的办学理念,唤醒师生生命自觉,激活师生创造潜力,打造一所蓬勃生长的创造力学校。
(二)育人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五育并举”,唤醒生命生长力量。“青”象征春天,寓意希望和无限可能;“龙”是中华名族的图腾。青小学子既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又兼具“爱动脑、能动手”的个性特质,将来成为面向未来、创造世界的龙之传人、国之栋梁。
(三)具体目标
1.党建工作与学校管理
全面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努力创建“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不断推进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创新创优。梳理明确学校文化内涵,完善规章制度,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学校团队领导能力,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高水平实施国家课程,在“双减”背景下,围绕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整体架构学校“创造力”课程,推进“创造力”课堂建设,实现课堂转型和教学改革。尤其在劳动教育、艺体教育要形成我校特色。
3.教育科研与队伍建设
完善“创造力”教师培育计划,通过专业引领和团队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五级梯队教师队伍建设。以课题研究和项目研究为驱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优良的研训文化。
4.德育发展与学生成长
整合育人资源,全方位打造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互融互通,合作育人的场域。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建设一支具备现代教育意识和素养的德育工作者队伍。通过品格提升工程的研究,培养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时代新人。
5.服务保障与后勤管理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服务宗旨,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推动互联技术与后勤管理的有效融合,打造智慧校园,努力提升后勤服务效能。围绕学校办学愿景和特色改造学校的环境设施,形成彰显学校文化的校园物化环境。
三、发展战略与任务举措
(一)从管理走向文化,加强学校党建引领。
1.领域目标
(1)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建引领、政治引领,激励党员和全体教师担当作为、践行使命,发挥凝心聚力作用。以党建工作的提质增效,引领师生弘扬正气,强化内涵建设,加强思政课建设,助力学校教育的高品质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管理思想,积极创新和改革学校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进程。全面提升学校行政团队的领导力和执行力,营造和谐向上的管理文化,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
(3)青小80年的建校历史积淀,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特色和师生文化,要在对以往办学历史的回顾中梳理和明确学校的文化内涵,以促进学校更优质发展。
2.项目设计
(1)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在书记项目实施的基础上申报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开创学校党建工作新局面。通过进一步培育先锋意识,实施先锋工程,开展先锋行动,努力增强党建工作实效。
(2)学校文化提升项目。加强文化育人的意识,在学校文化建设上用心、用情、用智,打造符合学校地域风貌和历史沿革、体现学校办学思路和理念、彰显学校愿景和精神的校园。
(3)管理效能优化项目。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完善学校制度建设,管理工作实现重心下移,扁平化管理方式。优化管理队伍结构,推动各层级团队发展,使学校管理走向导向与激励。
3.实践路径
(1)实现党政深度融合。将学校党组织工作与学校工作相结合,通过党建文化品牌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引领学校全方面发展。
(2)构建党团队发展共同体。积极支持群团工作,促进党团队协同发展。通过项目活动,提高教师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打造新时代青小师生成长团队,出台成长行动指南。
(3)明晰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内涵发展的灵魂,基于对学校发展愿景和办学理念的解读,通过环境建设、品牌打造、团队文化培养和课程建设实施明晰学校文化内涵。
(二)从课堂走向课程,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领域目标
(1)围绕核心理念和素养目标,进一步完善学校“创造力”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尤其是劳动教育、艺体教育要形成我校的特色,培养具有“创造力”特质的青小学生。
(2)继续打造“创造力课堂”,依托各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形成具有学校品牌的课堂教学范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整体建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多元、全面发展。
(3)探索“双减”背景下的作业管理、课堂变革、课后服务等课程实施策略,落实五育并举,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项目设计
(1)课程建设研究项目:遵循五育并举原则,重点以“劳动教育”、“艺体教育”为突破,全面架构和完善“创造力”课程。
(2)课堂教学和学业评价研究项目。通过研究性学习、互联网+课堂教学研究、新教学研究等“创造力”课堂项目,发挥育人功能,实现教与学的深度融合,追求高效课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开展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研究,丰富评价形式,让评价更好地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生长服务。
(3)“双减”提质增效项目:通过“书包不回家”、“青小三点半”、“我的home时光”等项目加强五项管理,多维度地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具有“生长”特质的青小少年。
3.实践路径
(1)整体架构“创造力”课程体系。一方面高水平实施国家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基于群体特质开发实施校本特色课程,以满足群体生长共同的需要,培养具有“爱动脑、能动手”的青小特质学生。
(2)形成“创造力课堂”评价标准和构建学生学业评价新方式。以让每堂课都富有创造力为目标,指向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打造“创造力课堂”。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建立多元发展性指标,构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学业评价效能。
(3)探索“双减”背景下整全育人校本模式。在融通“双减”“五项管理”“立德树人”三方联系,从学校、家庭两个维度,对学生全时段、全年段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校本化研究,厘清关系,搭建框架,解决“双减”背景下专注学校层面单一化的育人模式,形成多元化整全育人校本模式。
(三)从经验走向科研,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1.领域目标
(1)出品牌教师:围绕五级梯队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学科专业领军教师,带领学科团队努力实践探索,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培养富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打造学科品牌教师。
(2)出研训文化:坚持教、研、训三位一体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学校校本培训的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展示空间与舞台,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形成一种教师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校文化。
(3)出经验成果:课题研究和项目研究力求“全”“实”“深”,覆盖省、市、区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和学校内涵发展项目,立足教学实践深入研究,形成重要的经验成果,对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有切实提高。
2.项目设计
(1)教师成长项目:对照五级梯队教师评选细则,根据教师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协同学科教研组建设,加强对青年骨干的培训、管理、考评机制,促进教师专业主动成长。
(2)专业发展团队项目:建设“青春修炼营”和“骨干发展营”,用抱团成长的模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读书分享、沙龙研讨、课堂展示、演讲比赛等方式锤炼教师基本功。
(3)科研团队项目:围绕课题研究、项目研究组建“参与、协作、交流、共享”研究团队。健全学校科研管理机制,引领教师申报、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以科学的方法和思路展开实践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
3.实践路径
(1)统筹规划,推进“创造力”教师培育计划,对照梯队教师建设标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管理和考评工作,有针对性地落实分层培训工作,切实推进师资队伍梯队建设。
(2)通过教师发展团队的建设,以教学研讨、课堂观察、课题研究等方式抱团发展,形成彰显个性,具有特色的团队研训文化。
(3)加强教育科研与项目研究,鼓励研究团队围绕“新教学”、“数字化学习”、“深度学习” 、“科技教育” 、“劳动教育”、“双减”等专项课题展开课题研究,总结研究成果,加大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
(四)从能力走向品格,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1.领域目标
(1)健全组织建设。建立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支持系统”,设计系列培训课程,通过分层分类培训,满足德育工作者的多元发展需求,唤醒生命自觉,促进成长。
(2)夯实阵地建设。充分挖掘多方育人资源,整合融通,开拓德育场域,形成家校社一体化,打造家校社联智共同体,形成合力,牵手开展共育行动,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丰富活动建设。以申报品格提升项目为平台,聚焦品格提升项目研究,通过活动建设,培养学生“爱动脑、能动手”的特质,力图把青小的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国之栋梁、龙的传人。
2.项目设计
(1)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整合家校社资源,形成多元立体的德育时空,通过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体验活动,促进五育融合,实现家校社互融互通,构建社会共育机制,达成学校教育工作的最优化。
(2)品格提升项目。学校依托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灵魂,培育“爱动脑、能动手”的青小学子。班级形成“一班一品”,打造“会生长的教室”。根据不同阶段班主任发展的需求分层培养,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
(3)师生梯队培育项目。有序规划德育工作者专业发展,坚持自培与他培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着重培养拔尖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梯队成长,以课程体验、活动体验为引领,小队干部、中队干部、大队干部能形成自主管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3.实践路径
(1)与家庭、社区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在各年级设计以学校、家庭、社区为阵地的系列课程,通过家校社联动、 “家长进课堂”、“我的home时光”等多种形式活动,创意开发教育资源、构建特色育人网,形成整合融通、多元立体的育人局面,发挥育人功能。
(2)以队室、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电视台、班级文化为阵地,营造优雅、活泼、趣味与知识并存的文化氛围。在有效实施青小仪典课程、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学校蔬菜园、硕果园和五谷园,开发和学科内容、食育活动相结合的“生长系列”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3)加强德育者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学习,培育教师工作的“初心”;通过勤练业务,提升班主任的综合素养;通过优化考核,激发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少先队队伍建设。组织班队干部培训,选拔有责任心的队员组成红领巾雏鹰岗、大队委员队伍,努力让少先队员参与到少先队阵地的建设和自主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等。
(五)从技术走向智能,建设互联智慧校园。
1.领域目标
(1)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物化环境。
(2)进一步树立为师生服务意识,逐步完善智能化管理机制,从常规入手,强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3)基于“互联网+ 2.0”,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课程、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升级,形成 “数‘智’化”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师生的科学发展提供数据化支持。
2.项目设计
(1)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项目。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提炼为核心,通过绿化改造、场馆建设、环境布置等举措建设具有学校办学特色、彰显校园文化的“馆”“廊”“园”“墙”等物化校园环境。
(2)后勤保障品质提升项目。加强对学校师生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演练,建设平安校园。完善后勤管理制度,提高后勤服务效能,提升后勤工作品质。
(3)“智慧校园”建设项目。积极打造“三体三平台”,即建立打造三大保障体系(校园网络安全体系、信息化设备运维保障与用户服务体系和后勤保障物质信息化流转体系),建设三个平台(校园安全手机监测平台、新媒体宣传展示与信息传播平台、教学科研支撑平台)。
3.实践路径
(1)通过顶层设计,提炼学校文化,从整体上规划校园文化环境布置,形成具体的推进实施方案,高标准地推动学校整体建设。
(2)建立健全学校后勤保障与管理工作制度,完善后勤人员服务标准,提高后勤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保障力度,提升服务品质。
(3)开发学校特色管理信息系统。如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双减”模式下的学习管理系统等。通过数据动态采集、实时分析和诊断,形成具备学校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管监测、评估评价的智慧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四、重点工程具体推进
 
 
 
重点工程  
阶段目标
 
具体项目
推进举措 负责部门
2021—2022 学年 2022—2023 学年 2023—2024 学年
(一)党建引领工程 1.深入开展党建品牌活动。
2.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3.梳理明确学校文化内涵。
党建文化品牌项目 党建带团建、队建活动,重点是队伍打造。(青春修炼营、德育工作者队伍、小干部队伍、党员先锋岗等) 党建带团建、队建活动,重点是德育阵地的打造。(家校社德育场域建设、校内红领巾阵地、五谷园、劳科技工坊,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 党建文化品牌创建反思和总结,思考党建文化品牌新的生长点。  
行政协调中心
 
管理效能优化项目 全面修订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优化中层队伍的梯队建设。
探索学校扁平化管理模式,促进层级管理。
加强中层队伍的培训和管理。
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一支能力强、爱钻研、肯吃苦的中层队伍。
学校文化提升项目 通过走访、翻阅文献等方式认真梳理建校80年的文化积淀,并初步形成文化架构框架。 通过环境建设、品牌打造、团队文化培养和课程建设实施明晰学校文化内涵。 确定学校文化内涵,并在课程实施、文化引领等方面强化文化内涵。
(二)课程建设工程 1.整体架构“创造力”课程体系。
2.形成“创造力课堂”评价标准和构建学生学业评价新方式。
3.探索“双减”背景下整全育人校本模式。
课程建设研究项目 全面架构“创造力”课程,高水平实施国家课程,讨论、制定各学科“创造力课堂”评价标准,重点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开发校本特色课程 全面架构“创造力”课程,重点以“艺体教育”为突破,开发实施校本特色课程。 完善“创造力”课程体系,形成“创造力”课堂评价标准,构建学生评价新方式。 课程教学中心
“双减”提质增效项目 完善、优化“书包不回家”实施方案;以“作业不出校”为起点,各学科展开作业设计研究;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开发课后服务内容,丰富学生活动。 进一步实施“书包不回家”方案,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不断发现问题,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各学科深入关注课堂作业设计研究,强化作业目标设计。 形成“书包不回家”论证稿;形成各学科作业设计资源库;从学校、家庭两个维度,逐步形成多元化全育人校本模式。
课堂教学和学业评价研究项目 根据“研究性学习”、“新教学”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 通过“互联网+”课堂项目,进一步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丰富学生的评价形式。 实现教与学的深度融合,追求高效课堂。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学业评价效能。
(三)教师成长工程 1.完善五级梯队教师培养机制。2.成立专业发展团队,打磨“创造力”教师队伍。
3.健全科研制度,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教师
成长
项目
1.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制定教师三年发展规划。
2.“名师工程”的“四个一”活动: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做一次专题讲座、组织一次学科教学研讨、帮带一名年轻教师。
1.通过读书学习,开展“教师讲坛”活动,搭建交流理论,展示自我的平台。
2.开展专题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引领与指导。
3.开展技术运用培训,适应现代化教学和未来教育的趋势。
1.制定专业成长对照表,反思两年以来的发展情况,个性化指导和调整自主发展策略。
2.创建教师博客,为学习反思、交流提供新的平台,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业
发展
团队
项目
创建“三青”团队:根据不同教龄形成的“青芽”“青藤”“青果”教师团队,选拔团长、制订队徽、队旗、口号,设立不同的《研修手册》和考核标准。 培育“三青”教师团队:通过系列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骨干教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 1.加强备课组建设,围绕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有向研讨,开展基于学科素养的命题设计研讨。
2.加强教研组建设,凝练学科教研文化,推进主题式教研分享活动。
科研
团队
项目
1.对教师的科研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设计相应的培训方案。
2.针对教师的研究水平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3.组织申报各类课题项目。以承担的重点课题为抓手,开展基于“双减”工作的研究。
1.定期组织校内学术沙龙,畅谈学习体会和科研心得,交流思想,反思碰撞,统一认识,共同提高。
2.定期编写工作简讯,让教师了解学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和进展。
1.编辑课题研究个案,为教师科研提供支持性帮助。
2.编撰科研论文集,展示教师科研成果。
3.设立“教育科研奖励基金”,重奖三年来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四)学生发展工程
 
 
1.健全组织建设,建立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支持系统”。
2.夯实阵地建设,挖掘多方育人资源,整合融通,开拓德育场域。
 
 
家校社
协同育人
项目
1.以我的home时光手账本为抓手,创新家校沟通方式。
2.调研学校周边教育资源以及家长资源。
1.开设好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校责任,搜集家庭教育成功案例。
2.成立家校社联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开展各项活动。
1.推广家庭教育优秀案例,形成家校社育人评价体系。
2.逐步形成家校社品牌活动,并搭建展示平台。总结家校社协同育人案例和经验,进行推广。
 
 
 
品格
提升
项目
1.积极申报市品格提升项目,以此为抓手,培育爱动脑、能动手的青小学子。
2.围绕学校艺体、劳动特色优化学校环境。
1.充分挖掘学校可利用的资源,开辟“硕果园”“蔬菜园”“五谷园”“木工教室”等。
2.开发“生长系列”劳技、艺体教育主题实践课程。
3.办好主题展,给学生一个展示作品的舞台,让学生爱上校园,爱上劳动。
1.形成劳动教育、艺体教育教学案例。
2.通过“青青讲坛”,鼓励学生定期进行汇报展示活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3.学校劳动教育、艺体教育特色初显,学生的青小特质明显。
师生
梯队
培育
项目
1.调查研究师生发展需求,出台师生培训方案。
2.完善班主任评价机制,改革小干部评选方法和评价标准。
3.出台“会生长的教室”系列活动方案,提升班级文化建设水平。
1.成立校级名班主任工作室。
2.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班主任评价机制,小干部评选方法和评价标准。
3.初步形成“一班一品”特色班级文化。
 
1.班主任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德育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小干部和少先队员的自主管理能力、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得到加强。
3.学校班级班班有特色,班级文化得以彰显。
(五)后勤保障工程 1.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物化环境。
2.完善后勤管理机制,创建平安校园,提升服务效能。
3.打造“数‘智’化”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为学校师生的科学发展提供数据化支持。
文化
环境
建设
项目
1.顶层设计,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规划校园环境布置。
2.形成具体项目的实施方案。
以“馆”“廊”“园”“墙”为物化环境进行改造和文化布置,强化学校环境育人功能。 整体形成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物化环境,申报省市特色文化建设项目。 后勤保障中心
后勤保障品质提升项目
  1. 从常规入手,强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
  2. 建设平安校园。
后勤服务品质提升项目,加强对后勤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后勤服务工作效率,提升工作品质。 形成各条线服务工作标准,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智慧校园”建设项目 1.校园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2.新媒体宣传展示与信息传播平台建设。
1.信息化设备运维保障与用户服务体系建设。
2.校园安全手机监测平台建设。
1.后勤保障物质信息化流转体系建设。
2.教学科研支撑平台建设。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建立由学校党支部、行政、工会、教代会共同参与的学校发展规划的决策共同体,对学校发展规划进行反复调研、论证,不断修改完善,保证规划的引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成立规划实施工作小组,定期召开教代会、各类座谈会,征询教师对学校办学的意见与建议,提高学校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增强执行实施规划的自觉性。
2.制度保障
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注重管理实效,分层落实目标。让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对学校章程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建立起突出规范精致、激励主动发展的管理制度体系,让制度能更好地为规划实施服务。
3.资源保障
(1)决策保障。一是发展规划基于学校决策共同体对校情的全面分析、科学定位。二是教育局领导及专家组对发展规划的科学论证和专业引领。
(2)经费保障。努力争取上级行政部门、青龙街道和爱心企业的经费支持,优化经费使用结构,保障教师科研、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学生活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学校有限的办学资金。
(3)资源保障。一是相关教育部门的教育优势资源;二是兄弟学校、本校教师的发展资源;三是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广泛吸引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学校,吸引社会有识之士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力争实现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4.评价保障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制订相应的评估体系。各条线制定每学期相应的工作计划,形成较为详尽的计划、方案,把规划内容落实到位。每学年由校长室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年度达成情况向教代会汇报,让教职工提出意见与建议,以此监督规划的实施,并及时调整,修订规划,稳步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文 章来
自初中 教师
网 w w w.91
0 w .Net
上一篇:小学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二    下一篇:小学新生入学编班工作方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