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自主研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自主研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小学     孙岚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拿到一篇文章仍然不知怎样去读。究其原因:一是传统学习观的桎梏。这种学习观的突出特点是依赖性、模仿性、被动性、盲目性和单维性。二是教师角色出现了偏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指令者”的身份出现,有着绝对的权威性。教学内容由教师决定,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教师周密安排。在课堂上,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形式上教师意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内容自主学习,但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所期望的,于是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教师角色的偏差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性形同虚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主体教学的新理念,即以学生的自主需要和自主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思考,进行 “自主研读”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自主研读”的涵义

(一)概念的界定

“自主研读”,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自主研读能力和习惯为总目标,以学生“自主尝试预读     自主讲习深读”为基本阅读程序的一种课堂阅读教学方式。这种课堂阅读教学把学生的自主需要作为根本依据,注重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学生钻研精神和创新品质的建树发挥。在“自主研读”过程中,学生是充分的主体,从目标设定一直到教学效果评价,他们全程参与所有教学活动。而教师则是孩子们学习研究的合作伙伴,在必要的时候能给孩子们辅导、引领和指点。因此“自主研读”的本质在于充分发掘学生语文学习潜能,从而实现学生语文个性的充分发展。

我们认为:自主意识是“研读”的前提和基础,“研读”是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研读的能力是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二)基本程式

程序:    初读                细读、精读                 综合

 


 

策略:尝试自读 首次“讲读  尝试研读  深入“讲读” 总结性研读  迁移运用

 

    “尝试”其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让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讲读”是研读的又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里的“讲读”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讲读”。它指的是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研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独立的见解,并与全班同学切磋交流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讲读”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阅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通过“讲读”活动,又促进了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

三、教学的策略

(一)尝试自读 ,整体感知

               自读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第一步,让学生带着探新与好奇心理,尝试着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它具有宽泛性和摸索性。通过“尝试”这一语言实践活动,可以把课文读熟,读正确,读流畅,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并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试着解决一些浅显问题。同时边读边发现问题,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暴露学生学习疑难的,反映出学生学习的需要。这些问题将成为研究性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实践中,教师应针对具体情况,为学生创设尝试自读的情境,创造尝试自读的条件。在学生尝试自读的最初阶段,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唤起学习责任心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运用了如下策略,效果较好:关注学情,及时疏导;编制有层次的尝试题,降价尝试难度;激活生活经验,打通尝试途径;创设民主氛围,培养良好的尝试心理。

(二)首次“讲读”,目标定向

 “讲读”活动是交流学习信息,显露学习效果与需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的做法是:

     1、组内“讲读” ——自愿组合,力求优化

 要使组内“讲读”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教师的组织调控活动要富有动态灵活性。关键做好五个“引导”。①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展示。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质量的评议。③引导学生强化合作、交流的意识。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⑤引导学生对学习疑难进行梳理。

2、集体“讲读”——筛选分层,确定关键

    通过组内“讲读”,学生已对某些问题达成了共识,这时让小组代表在班上汇报学习的收获,提出心中的疑惑,增加了信息交流的有效度,问题更易集中。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调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①引导学生善于倾听,积极补充,敢于挑战,用心捕捉共性问题。②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和疑点再对提出的目标进行分类,分出处于识记层面的基础性目标(如字、词、句的含义,流利地读通课文等),以及处于理解感悟层面的提高性目标(如体味语言表达的形式和功能等),还有处于应用层面的拓展性目标(如创造性听、说、读、写等),以此作为下阶段的研读内容。这样确定的研读主题具有涵盖面广,层次鲜明,个性需求程度高的特点。

由于学生存在着知识能力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学习习惯方法的差异,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在确定研读主题时,引入选择的机制,或取班级的共性主题,或取自己的个性主题,或两者兼顾。

在“讲读”的基础上,进行目标定向,有这样几个特征:①学习的起点有一个合理的定位;②问题来自学生需要,目标由自己确定,学生感兴趣,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③学习目标明确,重点显豁,学生容易操作;④便于教师合理决策;⑤学习环境宽松,和诣,心理压力适中。

    (三)尝试研读,自主感悟

        与第一步的自读相比,这一步的自读是有主题的研究性的阅读。它具有主攻性和自解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带着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深入细致地读书,反复地品味,有序地思考。通过点、圈、画、注、读等不同方式去感受、体验、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对言语形式之“异”不断有所觉察,进而发现一些规律、方式,发掘出深孕的内质:如情感、思想、表达效果及其艺术性。同时在尝试研读的过程中,也积极关注着别人提出的问题,并力求有新的发现。

       这次尝试与“初读”时的尝试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阅读主体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②由于已经形成了“自我定向”,因此,学生自我尝试的愿望更为迫切,情感更为投入;③为深入“讲读”做好了积极的准备,积蓄了一种研究的内在力量。在具体操作中,“研读”的形式要因文而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读”形式:

    1、中心研读式 

    2、板块式研读 

    3、对照式研读   

4、角色体验式研读

5、画图会文式研读 

   (四)深入“讲读”,展示学情

    1、展示新的学习成功与困惑

随着学生自主研读的深入进行,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刚才自我定向的问题得以解决,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或者旧的问题还没解决,新的障碍又摆在眼前。这些都是新的学习需要。这时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让质疑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自己解疑,发动学生互相解疑,使研读活动进入更深的领域。

2、展示新的研读方法

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差异,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研读结果从多角度、多层次予以展示。在展示中,师生共同梳理研读的结果,总结研读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多向交流中,既为新的尝试指点迷津,又学会了阅读的技巧,掌握了阅读的规律。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会不断地得到提升。

3、展示新的学习效果

在学生展示学习效果时,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论,让学生与学生发生碰撞;营造民主、宽松、和诣的教学心理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和教师、教材发生碰撞。在不断地碰撞中学生自然地展示新的研读效果,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使感悟得以升华。

(五)    迁移运用

所谓迁移,就是运用,就是举一反三。这个教学环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策略。它包括课内的迁移和课外的迁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①在比较联系中迁移;②在多元化写练中迁移;③在延伸实践中迁移。

       (六)总结提炼 

这里的总结,不是对课堂教学简单的小结,也不是一节课的草草收场。总结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①整合研读的成果。研读中,学生通过努力,解决了一些学习上的疑难与困惑,获得了一系列知识与技能,但这些成果往往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这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整合加工。整合的过程实质上又是一次更深层次的研读过程。②评价研读水平。这里的评价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③总结研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这种多角度、多形式的总结,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自主研读”的科学性分析

(一)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主要体现在:①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②逐渐养成了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③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突出地表现在思维的独立性、广阔性、敏捷性上。④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普遍的提高。学生逐步由“不愿说”发展到“想说、乐说”,“读完了就有话要说”的状态。

(二)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①以学定教,以教引学。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十分的关注。对学生在阅读中力所能及的,教师采取回避政策;学生在阅读中必须达到,而力所不及的(重点内容),教师予以点拨,帮助;对一些与学生语言训练和生活有关的疑惑,教师只是略加指点,设计具体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搞清楚。②视互动为一种教学资源。③注重了对学生学习动机、注意力、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及个性、人格的培养、开发和利用。

(三)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①学生读写能力普遍提高。②学困生进步喜人。

  实践表明,“自主研读”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能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语文素养,实现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一.倡导自主,从哪些方面加以体现?

1.研读内容(主题)来自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可接受性。如在尝试自读阶段,学生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试着解决一些浅显问题。同时边读边发现问题,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暴露学生学习疑难的,反映出学生学习的需要。这些问题将成为研究性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又如随着学生自主研读的深入进行,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刚才自我定向的问题得以解决,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或者旧的问题还没解决,新的障碍又摆在眼前。这些都是新的学习需要。这时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让质疑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自己解疑,发动学生互相解疑,使研读活动进入更深的领域。

   2。研读过程充分展示。如在深入“讲读”过程,教师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充分展示研读情况:展示新的学习效果,展示新的学习效果,展示新的学习效果。

3.研读方法因文而异、不拘一格.中心研读式  、板块式研读  、对照式研读 角色体验式研读、画图会文式研读

1.研读的课堂交流,提倡开放性、多样性,有较大的自由度。如组内“讲读”、集体“讲读”等。

二.怎样进行“研读”?研读的内容?

1.研读方法

*因文而异

*层次性  初读阶段,①具有宽泛性和摸索性。通过“尝试”这一语言实践活动,可以把课文读熟,读正确,读流畅,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并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试着解决一些浅显问题。同时边读边发现问题,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暴露学生学习疑难的,反映出学生学习的需要。这些问题将成为研究性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②细读精读阶段,具有主攻性、历练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带着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深入细致地读书,反复地品味,有序地思考。通过点、圈、画、注、读等不同方式去感受、体验、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对言语形式之“异”不断有所觉察,进而发现一些规律、方式,发掘出深蕴的内质:如情感、思想、表达效果及其艺术性。同时在尝试研读的过程中,也积极关注着别人提出的问题,并力求有新的发现。③在综合阶段,a整合研读的成果。研读中,学生通过努力,解决了一些学习上的疑难与困惑,获得了一系列认识与技能,但这些成果往往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这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整合加工。整合的过程实质上又是一次更深层次的研读过程。b评价研读水平。这里的评价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c总结研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充分展示学情。如在深入“讲读”过程,教师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充分展示研读情况:展示新的学习效果,展示新的学习效果,展示新的学习效果。

*重视迁移运用  这个教学环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  习策略。它包括课内的迁移和课外的1.在比较联系中迁移 2.在多元化写练中迁移  3.在延伸实践中迁移  

 

三.与一般程式有何区别?

1.              研读与“导读“的区别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和四川著名特级教师黎见明,在80年代先后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导”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导”。“读”是指学生的阅读实践,即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和能力训练。“导”和“读”的结合,明确规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读”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自主研读能力和习惯为总目标。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许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显著的提高。但只要长此以往地培育,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定有会一个质的飞跃,从而“学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研读”把学生的自主需要作为根本依据,注重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学生钻研精神和创新品质的建树发挥。

*研读”更重视落实学生读的主体地位。在“自主研读”过程中,学生是充分的主体,从目标设定一直到教学效果评价,他们全程参与所有教学活动。

*教师角色有了更合理的定位。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研究的合作伙伴,在必要的时候能给孩子们渴望的辅导、引领和指点。

 

四.        何不提模式?

1.通过学习有关模式的理论,知道模式的构建包含了许多的因素。如模式的特点、涵义与指导思想、操作原则、实施条件、教学策略等。

2.本人认为“自主研读”的程式要上升到模式的高度时机还未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五.在“自主研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角色有了更合理的定位。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研究的合作伙伴,在必要的时候能给孩子们渴望的辅导、引领和指点。

*如在学生尝试自读的最初阶段,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唤起学习责任心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尝试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如下策略,效果较好:关注学情,及时疏导;编制有层次的尝试题,降价尝试难度;激活生活经验,打通尝试途径;创设民主氛围,培养良好的尝试心理。

又如 要使组内“讲读”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教师的组织调控活动要富有动态灵活性。关键做好五个“引导”。①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展示。学生在小组内大胆地交流自己在学习中最成功的一得,并说说是如何读懂的;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一处,与同伴进行讨论。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质量的评议。通过评议,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受到启发。③引导学生强化合作、交流的意识。讨论时既要激烈又要友好,既要肯定别人的意见,又要善于捕捉别人的不足。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⑤引导学生对学习疑难进行删整。

*总之,要以学定教,以教引学。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十分的关注。对学生在阅读中力所能及的,教师采取回避政策;学生在阅读中必须达到,而力所不及的(重点内容),教师予以点拨,帮助;对一些与学生语言训练和生活有关和疑点,教师只是略加疏点,设计具体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搞清楚。

六.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发展过程如何?

1.            不适应阶段:由于传统学生观的影响,学生感到较茫然。

教师:从激发尝试兴趣入手。在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尝试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如下策略,效果较好:关注学情,及时疏导;编制有层次的尝试题,降价尝试难度;激活生活经验,打通尝试途径;创设民主氛围,培养良好的尝试心理。

2.            模仿阶段:有了尝试的兴趣,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渐被唤醒。

教师:做尝试研读的先行者,带头提出问题——学生筛选和评价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研读主题,探讨研读方法,共同展示研读的效果

3.            半独立阶段:一段时间的模仿,学生有了初步的自主研读能力,他们会提出不懂得的问题,也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正确评价,及时强化

4.            独立阶段  研读兴趣浓厚,自能读书的习惯已养成,自主研读的能力提高。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激发语文课堂活力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小学字理识字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