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让古诗词浸润孩子的快乐童年——浅谈小学诗词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泽国镇第二小学   周慧芬

  [摘要]:我国古诗文博大精深,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诵读古诗词能够启迪人的灵感,顿悟人生真谛,陶冶人的审美能力。儿童是记忆的黄金时代,让孩子从小开始积累一些经典诗词,有助于着色他们的心灵,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举行各种有意思的活动,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这个空间有滋有味地学习。

  [关键词]   吟诵   感悟   体验成功

  我国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料,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它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诵读古典诗词能点燃创造之火,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能够把人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让学生诵读大量古诗文,可以启迪学生的灵感,增强原创力。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宣称“所有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地溢出来的。”(华兹华斯的长诗《序曲》 1850年)古典诗词在文字表面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喜怒哀乐,有奋发进取,有百折不挠……在诵读过程中可以感受诗人的心灵,从而培养自我高尚的情感世界与健康的人格。学生的情感也可以由此得到不断丰富,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方面谈一点浅薄的见解。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的氛围,点燃学生学习诗词的欲望。

  植物在肥沃的土壤里才会茁壮成长,动物在广阔的天地里才会尽情驰骋。同样,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才会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才会尽显自己的个性。以往的古诗词教学往往重讲解注释,把诗词中优美的意境分析得支离破碎,而学生在枯燥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根本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词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当然更谈不上“喜欢”两个字了。“学海无涯‘乐’作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带着浓浓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累也不觉得。你看那一群幼童在树下嬉戏,树枝划破了脸蛋,衣服沾满了尘土,但他们却玩得不亦乐乎,因为这是他们喜爱的事。因此,我认为学习诗词必须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这个乐园中随意采撷,有滋有味地、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词。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会背一些诗词,虽然不甚理解,但还是能够投入其中背得有滋有味,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然而,进入小学后,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孩子们反而淡忘了对诗词的诵读,老是背课文,看一些作文书,忙着应对各种作业和考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浓的学习氛围。学习古诗词,首先得有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所以,在教室布置方面,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如在墙壁上张贴许多诗词字画,板报上每期都有一个空间留于给古诗词天地,并建议学生每人利用零花钱买一些符合自己阅读的古典诗词书籍,在教室成立一个图书角,每人都准备一个本子,把自己学过的诗词收集起来,并贴上自己的照片,附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格言警句,再适当配上插图。每天还腾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让他们把自己的点点滴滴、自己的体会用心记录下来。遵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选取从上古至而今的诗、词、曲等每天写在黑板的左上角,让学生每天吟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建立一个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再现教材的情境,让学生敢说敢想,把学生较快地带入“智力开发区”,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孩子们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吟唱着,诵读着,每天那习惯成自然地诵读已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学生的兴趣在不自觉中被激发。看着他们可爱的神气,听着他们甜美的声音,真让人喜不自禁,一个合理良好的学习环境,确实能让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

  二、倡导多维诗词诵读,促进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

  古今有许多名家之所以成名,不少是得益于幼年时期古诗文的背诵。小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期,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文,不仅能丰富语言,而且能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我们的实践证明:唯有引导学生巧背,才能较快地达到一定量的积累。

  1、表演背。

  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演绎故事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增进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此法多用于低年级。如指导三年级学生背诵《赤日炎炎似火烧》一诗,让学生边背边把诗意表演出来:一位衣着破烂、头戴草帽的老农,在炎炎的烈日下,辛苦地锄着禾苗,边锄边擦拭着滚落的汗。望着枯焦的禾苗,农夫心急如火烧,不停地叹气。可是那些王孙们却提着鸟笼、扇着扇子,是那样的悠闲自在。再如教学“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诗句时,采用一问一答的表演形式,促进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从而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

  根据诗词的内容把诗分成言志诗、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劝勉诗等类,让学生分类进行背诵。当遇到能让孩子“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的教学情景时,让他们背起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言志诗;当带领孩子们观赏自然风光、游山玩水时,让他们背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杜牡的《山行》、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写景诗;当学生面对友情难忘、地久天长时,让他们背起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崔颢的《黄鹤楼》等送别诗……总之,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学生分清类别,能让学生从诗句中体会出生活的真谛。

  3、据时背。

  就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背诵。依照春夏秋冬及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找出相应的诗句,理一条线索,让人学生从背诵中体会时令的变化,感受诗句中季节的优美,从而达到真正理解的程度。例如三年级学生古诗文背诵汇报时,就采用了据时背诵的形式。春游芳草地,让学生背诵《早春》、《春江花月夜》;夏赏绿荷边,让学生背诵《夏日》、《小池》;秋观黄菊时,让学生背诵《秋思》、《秋浦歌》,冬遇白雪时,让学生背诵《冬景》、《江雪》,让学生细心感受灿烂的春天、缤纷的夏天、金色的秋天、绚丽的冬天,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4、创设情景背。

  在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如利用音乐、动画、图片等方法创设一定的诗境,造成特有情境氛围,促进学生背诵。同时还可以采用两人赛、小组赛、男女赛、师生赛、接龙赛、问答背等灵活且富有变化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背诵形式多样化,给孩子们带来了背诵的乐趣,避免了大量背诵的枯燥性。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学生收获很大,储存了丰厚的语言材料,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培养学生感悟诗词的能力。

  如果说,我们倡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积累语言材料是为学生语文能力的习得打下一个厚实的基础,那么,将这些材料内化与运用,则是我们追求的更高境界。然而古今语言的差异,时代的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炼含蓄的特点,都能造成小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采用符合儿童特点的教法,不求精讲精析,只求学生在快乐中能对诗词有一些朦胧理解,培养一种感悟诗词的能力。

  1、组织学生多欣赏,促进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方式直观对象把握生命、人生和世界的存在以及意义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古诗词,营造了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它是通过语言在主体心中直接唤起审美意象的。譬如苏轼的诗就是由对“大江东去”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自然景观的审视触发起壮阔豪迈的心情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能融入到诗歌的美妙意境中,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我们探索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诗词类配音动画,让学生进入到诗景里,体味诗的优美。如《山行》一诗,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条弯弯曲由的小径直通深山,在云雾缭绕的深林间,隐约有几户人家,那满眼的秋意,让人无限遐想,学生时而随着典雅的古筝曲低吟高诵,进入杜牧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传情的乐声中,学生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这种欣赏法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学生理解诗词的大门,如同一只温柔的手撩拨着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之对情有所感,对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创造、再想象,感受诗文意蕴,丰富了学生的内心视像,给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从而使学生有了真切的直观感受。

  2、画演古诗,交流创新。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做“哑巴诗”,把诗比做“瞎子画”。可见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在古诗中,作者在描绘画面的同时,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意愿寄托其中,从而创造出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歌也因此有了意境美。因此,理解了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而且在加工中,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由于小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脑海中的诗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时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样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氛围中就能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南宋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化无处寻”两句诗时: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结果,有的学生画面上的蝴蝶隐于金黄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画,问其理由,各有不同。表面看来,这些争论对诗句的理解似乎无甚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能力。除去用绘画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还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片,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去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与骆宾王的《咏鹅》诗时,就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想象出当时的情景,把学生带入到诗境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内容。

  3、凭借情境,品味诗句

  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谈到:“诗的语言的咀嚼,是诗歌教学中的着力处。然而咀嚼诗句又不是孤立进行的,诗的语言要与体会诗的意境揉和在一起进行。所以教学时,要凭借已经创设的诗歌描写的情境,也就是人为再现诗人胸中的诗境,在这个境界中来咀嚼诗句,学生才能品尝出诗的准确、鲜明、生动。”如教学《所见》一诗时,教师不是一字一句地释意,而是在白描画面后,让学生图诗对照,先说出图上的情境,再借助图画学习诗的词句。整体感知图意后,学习第一句诗,让学生借助图画想像此时牧童的心情怎样?(高兴)诗中哪些词最能表现他的高兴心情?(歌声、振)让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句诗。再放蝉声的录音,在图上变换牧童的动作,让学生找出哪句诗写了这个动作,讨论、理解不懂的词,想像这句诗的画面,学生练说画面,个别学生表演牧童的动作。此时诗中“欲”、“鸣”这些难以理解的词的意思,在“看看、想想、说说、演演”中迎刃而解了。

  通过对诗句的领悟,让学生在脑海中联想,产生同诗人一样的感受。感受越真切,所产生的想像则越合理、越丰富,表达创造的欲望也就越强烈。把观察、感受、表达三者结合起来,使创设的情境既是感知的客体,又是生动的语言环境。如前文所提到的《所见》,在利用图画理解诗句后,老师为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到“多么快乐的小牧童啊!你们分享小牧童的快乐吗?”此时,小牧童已在学生的胸中化为鲜活的形象。“情动而辞发”,学生正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状态之中。他们争扮小牧童,语言丰富多彩,动作各有特色。经过再创造的小牧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如果此时再让学生把这幅画、这般情境写成作文的话,只需教师稍加指导,就会水到渠成。

  四、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唤起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每天清早,教室里就传来了琅琅书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我班搞的一项特殊活动,就是每天利用晨读的前十五分钟,请一个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把自己学会的一首诗教给大家,并指导大家朗读,每天轮流进行,每周评选出一个优秀小老师。于是孩子们兴趣盎然,同时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同时,学校每周五以班级为单位轮流进行”古诗词风采展示“,还以”中华神韵“为主题,贯以古典诗词为内容,展开文艺演出。以诗词为主线,形式多样,让人文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和谐进行。达到以人品影响诗品,以诗品促进人品,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弘扬民族文化。

  2、每周从背诵的诗词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所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就这样,每周我都能欣赏到孩子们依据诗词的意境表现出的繁花锦秀般生动的”美“,然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将其张贴在”学习园地“栏目里。另外,每周还要求选一首诗改写成小作文,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可感的篇章,内化了诗句的语言文字,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诗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最后,把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编成《童心飞扬》班级小刊物。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绘画能力、作文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等,一种勃勃的生机就在这里升腾,孩子们的心灵就如诗如画般美丽起来。

  3、仅仅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家庭、社会才是他们学习诗词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让诗词教学的空间扩展。学生回家后,要求学生向家长汇报,背诵古诗并简要说说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外出游玩或休闲时,看到景区的诗词,或从电视、网络中习得的,要求摘录在自己的一个小本子上。每次家长会上,我都要让家长参与其中,以”诗词“为线索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或让家长随便抽学生,或进行家庭竞赛,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摇头晃脑地吟诵,发出会心的微笑,使得整个场面其乐融融。

  4、每个月,我都要利用一节课作为”展示课“。课程以竞赛形式展开,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参赛组,教师精心准备形式多样的题目,有抢答,有必答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古诗知识。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同学们都拥有了一个用武之地。这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成了学生获得自信与快乐的源泉,他们怎能不喜欢呢?

  总之,不论是何种方法都要围绕着一个目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文化熏陶,接受健康的人文思想。当然,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利用各种机会,渗透有益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吟诵与感悟诗词的过程洞察人生,提高自己的修养,培养自己的情操,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基础,使自己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①杨辛 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1998。

  ③《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试验稿),2001。

  ④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81。

  ⑤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2004。

  ⑥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⑦《新编中小学生必背从书》,远方出版社,2001。

  ⑧余秋雨:《余秋雨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孩子灵动的笔尖尽情流淌——作文教学三部曲    下一篇:让词语教学绽放生命的魅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