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化学 > 九年级下册

溶解度说课稿五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溶解度说课稿同心中学化学组吴宝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二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及学情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分两课时的内容。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为一个课时,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为另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给出了溶解时的不同状态(即饱和溶液状态和不饱和状态)而溶解度将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本课题的内容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既是对溶液相关知识的一个扩充,与此同时又对后面有关溶液的计算以及对自然界的一些结晶现象的解释打下了基础,本单元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奠定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中之重。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的概念,对于构成溶液的两种成分溶质和溶剂也能够轻易地区分;并且熟练掌握了物质在溶解时的两种状态及相互之间的转化,能够争取区分饱和与不饱和溶液和浓稀溶液,也即能够从定性的角度去解释物质的溶解性。但是学生缺乏自我能动性,并不能从定量角度去思考物质的溶解性。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固体溶解度的涵义并能够利用定义去解释任意固体的溶解度;会利用溶解性表,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够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且能够解释溶解度曲线上相关点的含义。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2,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知识的驾驭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去发现化学,从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科素养。4.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回顾加强—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训练提高”的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依据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根据以“饱和溶液定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溶解度涵义→溶解度曲线”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复习提问(回顾加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方法2,新课导入(启发再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冲一些溶液,比如糖水、咖啡等等,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个现象,比如我们在冲糖水时,当加入一勺糖时,糖在水中很快消失了,学习了溶液之后,我们已经知道是糖溶解在水中了,那么如果一直往水中加糖,会发现糖不溶解了,我们会说“糖加多了”,如果我们再往里加水,会发现未溶解的糖又消失了,同学们想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3.步入重点:再次引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结合上节课的俩组实验,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即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再次提出问题,怎么样去比较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呢?【活动与探究】(引导探究)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得出结论: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才可以比较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定量描述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突破难点】固体的溶解度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未说明溶剂名称时,默认是水);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单位为g)。(训练提高)展示课本中固体物质溶解度数据表,让从表中比较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并随便制定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让学生按照溶解度的定义去解释。(举一反三)提出问题:通过溶解度的定义,同一物质的溶解度只和什么有关?结合课本中给出的不同温度下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绘制氯化钠、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溶解度曲线图)根据溶解度曲线图,进行下列探究学习:1,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曲线上的点代表什么含义?曲线上面的点代表什么含义?曲线下面的点代表什么含义?曲线上的交点代表什么含义?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以学生的思维递进为主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随堂问题,提高学生课堂幸福感,培养学科素养,缺点在于本堂内容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的

 

溶解度说课稿五
上一篇:溶解度第二课时说课课件    下一篇: 溶解度说课稿三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