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物理 > 八年级上册

1.3运动的快慢教案22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一、教学内容分析《运动的快慢》是八年级第1章第3节的内容。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小学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亲身的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科学世界”,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美感,增强对科学的热爱。二、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那么下面四个实例中,谁运动的快,谁运动的慢呢?多媒体播放实例动画:在地面上行走的人,沿直线行驶的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设计意图:通过四组生活中常见的和运动快慢有关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些物体的运动情况,得出运动有快有慢从而引入新课。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于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有利于新课的教学。】提问: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讨论,进行回答。运动有快有慢,怎么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就一起来学习吧!二、新课教学1.速度:(1)概念:媒体播放学校运动会径赛项目视频,让学生叙述观众和裁判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出生活中人们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并总结。提问:如果路程、时间都不相同的话,怎么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例如学校百米赛跑冠军的成绩是12s,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解决的方法。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s内通过的路程。一名同学板演,学生演算。教师巡视。【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从而总结比较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在得出这个结论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不同路程、不同时间如何进行比较快慢的问题。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学生的思路清晰,参与讨论的热情和讨论的效率自然高了起来。】总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那么速度等于什么呢?总结:“1s、1min、1h”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学生自学速度的公式及其变形公式。(3)单位提问:同学们根据学习密度单位的经验,讨论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五、教学策略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为什么没有得第一呢?”感受书上四幅图,猜一猜谁移动得快?使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进行衡量。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在测量与排序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测一测走路的速度让学生给运动速度排序认识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方向让学生阅读资料P31,去发现台风预报时,强调方向的重要性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说一说一些运动的方向六、教学板书比较运动的快慢1、单位:1m/s=3.6km/h2、相同时间比路程3、规范解题:4、相同路程比时间二、匀速直线运动三、速度变速直线1、物理意义及定义平均速度v=s/t2、公式:v=s/t

 

1.3运动的快慢教案22
上一篇:1.3运动的快慢教案10    下一篇: 1.3运动的快慢教案2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