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案12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一、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样的违法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分清是非,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能力目标:能认识法律的作用,区分三大违法行为,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能够辨别身边的违法行为,自觉遵章守法。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三、重难点重点: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难点:区分三大违法行为,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师出示一幅有关碰瓷的漫画和一则《从爱书到偷书》的小案例。提问:你们认为这样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吗?这种行为能不能避免?2、生各抒己见。3、师总结:不管是谁,不违法是我们的行为底线,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今天,我们就走近法律课堂,共同学习第五课第一节《法不可违》。(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小事例,让学生判断是否违法来感受法不可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并导入新课。)(二)新课讲授活动一:案例探究,分门别类1、师:请同学生阅读教材第91—92页上的三个案例。提问:(1)、结合案例归纳什么是违法行为?(2)、接着根据所给表格,分组讨论,完成探究内容。2、生总结3、师总结:同学们归类总结得非常好,能够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进行分类,把违法行为分为三类,好,我们请法律小博士讲解三类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出示三类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以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4、师追问:通过上面的分析,请大家想一想,各种违法行为的共同点和区别。生回答。5、师总结:根据他们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分,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区分三种违法行为了,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不管是哪种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违法行为的含义,以及三种违法行为的分类: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通过案例探究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活动二:学以致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取准备好的案例,请同学判断这些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并承担什么样的后果?2、生小组交流并回答。3、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对,通过学习,大家能分清哪些属于违法行为,并能分析出相应的后果。(设计意图:通过几个身边的小案例及时地分析,增养学生初步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并提高学习法律的兴趣和积极性。)活动三:对比分析1、师提问:结合上面的案例进行分类,分清哪些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哪些属于行政违法行为2、生分析分类。3、出示法律小博士讲解有关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分类,并承担什么样的后果。(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一般违法行业虽然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但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活动四:学以致用1、师提问:请同学们说出你认为身边的哪些行为属于违法行为?说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2、生发言3、师加以引导。(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通过学习的相关知识判断身边的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学以致用。)(三)梳理升华1、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2、生谈收获和体会。3、本课小结: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希望同学们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既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四)板书设计法不可违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分类及后果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区别联系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案12
上一篇: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案11    下一篇: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案1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