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第8课百家争鸣期末复习题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8课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可见,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A.全面否定 B.照抄照搬 C.全面超越 D.继承发展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A.仁 B.仁政 C.兼爱 D.非攻3.在中华传统美德里,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就是“仁”。提出“仁”的学说的思想家是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家这一主张反映了当时新兴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新兴阶级指的是A.奴隶主阶级 B.奴隶阶级 C.地主阶级 D.农民阶级5.百家争鸣的众多学派中,最适应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是A.儒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墨家学派6.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7.“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浪潮出现 B.私学兴起C.铁器牛耕出现 D.兼并战争频繁8.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值得我们利用和借鉴的是①孔子的“因材施教”和“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思想②墨子的“兼爱”“非吸”思想③韩非子的改革意识和法制思想④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阅读以下表格,可以说明/A.百家争鸣流派众多 B.诸子思想影响深远C.百家争鸣禁锢思想 D.古今思想认知一致二、综合题10.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材料二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景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2)据材料二,“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材料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依据材料三,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材料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1.D【详解】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可见,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把孔子的仁爱思想发展为具体的施政纲领,要求统治者改善民生,爱护百姓,D正确,ABC排除。故选D。2.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故A符合题意;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故B不合题意;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3.B【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选项B符合题意;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选项A不符合题意;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选项C不符合题意;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4.C【详解】根据材料“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状况,新兴阶级指的是地主阶级,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5.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最适应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是法家学派。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其学说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为结束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持,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主张“以德治国”,C项是主张“无为而治”,D项是主张“兼爱、非攻”。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6.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

 

第8课百家争鸣期末复习题
上一篇:百家争鸣课时练习(含答案)    下一篇: 第8课百家争鸣测试题(含答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