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案10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习目标】1.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掌握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2.认识到两汉时期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自学指导】1.课前预习:①熟读课文,完成填空,同时在课本上把重要的知识点勾画出来,做好笔记;②小组成员相互探讨核对并批改预习部分的答案。2.导学案使用:①自主思考,限时独立完成;②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③将疑惑标注出来,可在课上小组讨论时解决。【自主寻宝】请阅读教材第72页——第77页的内容,自主完成下列填空并在课本相应的位置用红笔圈起来。温故知新,牢记知识点(默写)1.公元前138年,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陆上丝绸之路路线:—河西走廊—西域一中亚、西亚—欧洲。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立;东汉明帝时,派出使西域。二、造纸术的发明1.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上面。时期,人们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三、张仲景和华佗1.东汉末年的名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书中提出了“”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被后世称为“”。2.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他发明了“”用于外科手术,还创造出“”。四、历史巨著《史记》1.西汉时的史学家编写了历史巨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五、道教和佛教1.道教的兴起:东汉末年,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创立的,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2.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_______。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___,又称释迦牟尼。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_______之路传入中国。东汉____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佛经逐渐传开。六、预习反馈——完成《同步》第47页“基础达标”答案:1.2.3.4.5.我的疑惑:/【合作挖宝】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整理思路,形成答案。(注意要圈起问题要求回答的内容)“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何时?纸同其他书写材料相比,有什么优点?对人类产生了什么影响?何时:西汉优点:便于书写,方便携带;材料易得,价格便宜。影响:中国的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文化交流、教育普及;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脑海藏宝】选择题:认真阅读题目,找出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在四个选项中选出唯一一个正确选项。1.战国时期诸子各派外出游说、讲学,随身携带的各种著作或典籍往往要用车来拉运,很不方便。促使这一现象发生变化的技术是()A.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B.火药的发明C.印刷术的出现D.指南针的出现2.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A.《论语》B.《史记》C.《后汉书》D.《资治通鉴》3.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其所表现出来的虎、鹿、熊、猿、鸟等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锻炼的人为之叹服。创编这套体操的古代医学家()A.提出“治未病”理论B.发明了“麻沸散”C.写成《伤寒杂病论》D.被尊称为“医圣”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宗旨,这部史书记述的历史的起止时间是()A.黄帝——汉武帝B.黄帝——汉高祖C.西汉——东汉D.战国——五代5.某学者认为:若无东汉楚王刘英、下邳笮融、南朝刘裕、梁时萧衍等徐州籍人崇佛,就不会有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述的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盛况。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A.春秋战国时期B.张骞通西域后C.三国两晋时期D.南北朝时期二、非选择题:认真阅读材料,找出关键信息,回答问题。中国的历史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这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案10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案10    下一篇: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案(部编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