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自我构建——《钱学森》教学案例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在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自我构建——《钱学森》教学案例 

教学片断:

古语说得好“识其人,听其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钱学森说的话,想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这一问题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中心,即钱学森说的两段话,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1、你找到钱学森说的话吗?指名读

出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只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2、第一段话是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说得呢?(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优厚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心想着回国。)

引导: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你可以看出什么?(受重用、钱学森学业有成是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得来的)

出示冯·卡门的相关资料。

如果他选择了回国,就意味着什么?

生:放弃现在在美国所拥有的一切。

3、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成绩优异。36岁就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钱学森吗?    

生:钱学森,既然美国条件这么好,你为什么要回来呢?

生:钱学森,这么难得的机会,你为什么不享受享受呢?

[古人说“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让学生质疑问难,是自主学习的方式之,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钱学森怎么回答的?谁来读钱学森的话?注意,此时你就是钱学森。(一学生读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

5、体会一下他此刻的心情。他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呢?(出示:他___地说:) 指导个性朗读

6、你读出了什么?

生:对祖国的爱!为了祖国,他甘愿放弃一切!

生:祖国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有,他永远记得自己是个中国人。

生:他很爱国,他要报效祖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设计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7、是啊,虽然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但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虽远隔万里,却心系祖国。这就是富贵不能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心声(齐读)

8、我们再来看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钱学森要回国,一些中国留学生认为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恐怕很困难,劝钱学森不要回国。

生:当时祖国还很穷,回去搞科研还有困难,可他一定要回去。

(果断)

是啊!中国有句俗话,“儿不嫌母丑”。祖国就是自己的母亲!

您还有什么想法。

生:钱学森明明知道当时我们国家很穷,就是搞起科学研究来也不方便,但他却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因为他是中国人,他要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他要把汗水和智慧洒在中国的土地上,让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

生:钱学森的话让我感动万分,因为他在美国帮助美国人做事情,美国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将来可能会更有前途,而他回国,各方面条件都赶不上美国,他很爱国。)

说得多好啊!中国才是他的家!是祖国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祖国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坎都令他难忘;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他心中重千斤。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钱学森的肺腑之言,感受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生齐读钱学森的第二段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要灵活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与文本、师生展开平等的对话;教师用激情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积极的阅读情境中深入文章,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

9、同学们,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对留学生说的呢?想一想,假如你是钱学森,在答复留学生的这番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说?

(激动!诚恳!坚决!坚定!果断!)

体会得很好。请你带着你的激动,带着你的诚恳,带着你的坚决和果断再来读一读。

[在这里,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读出人物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要进入角色,用“心”去读]

是啊,我们的祖国虽然贫穷落后,但贫贱不能移,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一个中国人,在他看来,为祖国建设出力是理所当然的。

10、此时此刻,我们再来读钱学森的话,会有更深的体会。

出示钱学森说的两段话:

钱学森,你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着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你怎么放弃回国呢?---生齐读第一段话

钱学森,祖国刚刚解放,还是很落后、贫穷。搞科学研究有困难,你还是不要回去了——生齐读第二段话

[教师一步一步把学生情感引向对课文情感的准确把握,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文中所表达的深深爱国之情的感染与熏陶,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三个维度中的情感目标。]

11、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齐读)“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请你自己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是说钱学森是个难得的人才,坚决不能让他回到中国,这样美国的损失就大了。

生:说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说明他是个威力无比的人才。)

一个师有多少人?猜猜看。

当时美国部队的编制分甲、乙两种,乙种师5000人是一个师,甲种师一个师就是10000人,你们说五个师是多少人?

至少25000人啊!钱学森至少赶得上25000人!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力量无比的人!伟大的人!了不起的人!不可多得的人!才华横溢的人!)

怪不得海军的高级将领说―――

读了着句话,你还知道了什么?绝”字什么意思?

(坚决不允许。没有商量的余地。)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教给学生另一种朗读方法,即根据文意强调或突出某写词语,用声音的轻重变化来表达理解。]

   

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 此处学生理解不出,教师范读引导。

生:是不允许他离开美国,到中国不行!到其他国家也不允许!

生:就是他们美国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他留下来,帮助美国做事情。

他们会怎么留?请你想象一下。

生:他们会给他涨工资,给他更好的别墅,更高档的轿车。还会给他升官。

生:他们如果劝说不行,利诱也不行,可能就要来硬的了。比如抓起来,拷打他。

生:会派人监视他,把他软禁起来,不允许他外出、打电话、通信等。控制他的自由。

生:实在不听话,不为美国做事,他们有可能对他下毒手,秘密杀害他。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有限的。”想象能使读者尽快地走进文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在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后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感受美国政府对钱学森回国的百般阻挠。]

是啊!同学们想象的都有可能。他们会软硬兼施,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事实上,当时的美国政府确实也是这么做的。补充说明美国当局运用了一切手段,恐吓、阻拦、软禁、坐牢……不让钱学森回国的这段历史

虽然留在美国,钱学森可以享受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然而富贵不能淫,钱学森――生读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

尽管,其他的留学生再三劝阻钱学森,叫他不要回到贫穷落后的中国,然而贫贱不能移,钱学森――生读钱学森说的过第二段话

尽管,美国政府千方百计阻扰钱学森回国,钱学森在美国受尽折磨,度日如年,然而威武不能屈,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

12、齐读: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让我们把钱学森他那高尚的情操融在我们的心中吧!

[抓住美国海军高级将领的话中“五个师”和“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这两个点作为“楔子” ,直接深入文本的深层,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五个师”到底有多少人?我用具体数字作了形象的说明,在他准备回国到真正回国的过程中钱学森到底遭到了哪些阻挠,课外资料的搜集再一次使学生对于钱学森坚持回国的心产生了碰撞。补充说明美国当局运用了一切手段,恐吓、阻拦、软禁、坐牢……不让钱学森回国的这段历史。适当的扩展,延伸,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再朗读钱学森话,感受更真切,随着一次次地读,心灵也一次次受到猛烈的撞击提升了对钱学森的情感认识。]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师生以课堂为载体、以课文为依托,实现共同成长、相互造就的创造性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魅力所在,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对话的深刻性与高质量应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深刻的对话教学,是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学生们完成对文本的理解、欣赏与批判的过程,是促成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

(一)营造民主的对话氛围

阅读教学中师生作为对话双方,是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双方均作为有着独立人格、丰富内心世界和独特表达方式的人而存在,即使是从“知”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也只是先知和后知关系,并不存在尊卑上下之分。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就无所谓对话。只有树立了师生平等的意识,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而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努力去做的是让自己成为启迪者、引领者、协调者、促进者和激励者。本案例中,教师充分给了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条件下,充分展现个性,语言和精神同构共建。

(二)激发对话的欲望

有情感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学生只有情感融入其中,与文本产生共鸣,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对话欲望,实现文本思想的碰撞、灵感的引发和火花的绽放。怎样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产生对话欲望?我在上这一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找出钱学森说的话,思考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如理解第一段话时,我紧扣住他在什么情况说此话的,带着学生了解钱学森呆在冯.卡门身边意味着很受重用,因为他是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能在他身边学习,钱学森必将得到优越的工作条件以及优厚的待遇。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此时的现状,我补充了一下冯.卡门的资料,以便更能体现钱学森目前的情况。紧接着,我问:“如果他选择了回国,就意味着什么?”(放弃现在在美国所拥有的一切。)之后,再体会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说的很好,有的说“祖国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有的说“他永远记得自己是个中国人,他很爱国,他要报效祖国。”……学生已经能够从文字当中体会人物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对话欲望。

(3)         适时准确的引领对话。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离开了教师适时准确的引领,学生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多是浅层面的,不够深入。本案例中,我紧紧围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适时引领学生展开对话。如在教学片断中,教者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关键句子,接着在学生看似无疑的地方引导学生质疑。如在当今出国热潮,以及崇尚外国生活的背景下,学生对当年钱学森毅然回国的选择还是有些不理解的,。因此,一个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冒出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此时教师要睿智的进行引导,于不动声色中对学生对话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指导,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对话能力。

 

(此文获2009年镇江市案例评比二等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中年级作文起点教学初探    下一篇: 对话 阅读教学的新视野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