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李商隐《无题》教学设计2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2、理解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3、感受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重点难点体会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委婉之美。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1、通过朗诵、背诵,使学生初步体会本诗的意蕴。2、结合背景知识,以及对诗歌的翻译,使学生基本清楚本诗的内涵、情感、写作手法,初步掌握本诗。3、通过课上的讨论以及对课后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本诗的印象,基本掌握本诗。教学过程和步骤:一、诗人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擅长诗歌写作,为朦胧诗鼻祖。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二、作者生平:李商隐与李白、李贺并称“三李”,但生活环境与思想极不相同。以都写过的“夕阳”意象为例。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宣州谢脁楼》),盛唐的恢弘气度;李贺“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日落西山,昏暗中还有碧色,中唐特点;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祚将沦”,百感苍茫——唐王朝崩溃前夕的写照。李商隐生活在唐朝由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纷争。吐蕃、回纥的不断侵扰,使唐王朝岌岌可危。而统治阶级荒淫腐朽,加重了对农民的搜刮,爆发了黄巢、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朝终于崩溃。李商隐的一生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他用诗歌为这个时代唱出了挽歌,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1.艰苦的童年时期(812—827,16岁前)。李商隐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和低级官僚的家庭,父李嗣做过获嘉(河南新乡)县令,商隐即生于任所。3岁,父罢职到江南绍兴、镇江做幕僚。10岁时父亲去世,离开江南,在荥阳待了两年,后迁洛阳。12-17岁前,一面读书,一面作短工零活(抄写)。“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生人穷困,闻见所无。”(《与裴氏姊书》)。对没落贵族的嗟叹,对死去亲人的缅忆,对穷困生活的感伤,形成极度抑郁的精神状态,这对一个少年是残酷的,难以承受的,也影响了其心理形成,这与日后的仕途坎坷汇合,不仅成为李商隐晚年虔心向佛的伏根,也是他诗歌多感伤成分的现实基础。2.十年应举期(828应举—837登第)。遇到了一个影响商隐一生的重要人物令狐楚。令狐楚,文宗时朝廷元老,骈文甚至与韩文、杜诗并称。其任天平军节度使时辟年仅18岁的商隐为巡官,从学习到生活无微不至地关心,传授作文技巧,每去京城应考,“岁给资装”,每有宴会,必带商隐参加,备加揄扬,“人誉公怜,人僭公骂。”令狐楚去世,商隐痛不欲生:“百生终莫报,九死谅难追。”(《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商隐登第,有令狐楚托主考官高楷的功劳,但实际上仍是令狐楚的面子。与令狐的关系,在日后又成为商隐一个沉重的心理重压。3.长安为中心的求仕活动时期(838—847)。商隐中进士不久,便到泾原(甘肃泾州)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做幕僚,娶王小女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的旋涡。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中进士后,要由吏部“释褐”考试合格才能放官,由于牛党排挤,李落选,回泾原作《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登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雏竟未休。839年,终于考试入选,授秘书省校书郎,但再遭打击,外调弘农(河南灵宝)尉。不久,与上司发生冲突,请长假返京。此后,人事浮沉,在各种小官上变化,却从未官及七品。4.天涯漂泊的幕府生涯时期(847—858)。847年,商隐入桂州刺史郑亚幕府,848年,就徐州幕,851年妻王氏病逝。852年,入梓州刺史幕。这一时期,诗人身心少有舒散,妻去世后,虔心佛教。46岁时死在荥阳。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诗人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这种身世经历对其思想和创作无疑产生了深刻影响。“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有感》)其艺术创造为悲剧气氛所笼罩,而这又典型地体现在其爱腔诗,尤其是无题诗中。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他的诗在艺术上,继承了屈原、李白、李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中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

 

李商隐《无题》教学设计2
上一篇:李商隐《无题》教学设计    下一篇: 李商隐无题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