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秦灭六国背景①春秋战国以来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稳的生活;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③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秦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建立者:嬴政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②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③在地方,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文化统一文字(小篆)——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经济①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②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是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军事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思想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制约思想。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秦的暴政1.沉重的赋税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农民背井离乡,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3.法律非常严苛。4.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遇雨误期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领导人陈胜、吴广地点大泽乡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结果起义最终失败,吴广、陈胜被部下杀害。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项羽、刘邦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楚汉之争时间前206——前202年简述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结果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汉高祖)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背景:秦朝的暴政和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目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1.汉高祖时期: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①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②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成效: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2.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成效: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政治措施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②建立刺史制度。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思想措施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封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影响从此儒学在封建社会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经济措施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②盐铁官营、专卖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作用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经济基础。军事措施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漠北战役大胜而归。作用匈奴受到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意义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第13课东汉的兴衰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称帝(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上一篇: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下一篇: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